如果说,从欧洲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派艺术运动,造型艺术曾是艺术世界当仁不让的明星。那么二十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庞大和复杂的创作过程超越了几乎所有传统艺术类别,影视作品以最大程度的综合性达到了单纯的视觉艺术所不能及的立体感、代入感、叙事性以及时间性。电影无疑成为了艺术世界新的明星,电影及视频影像也可被看作当代最为“波普”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画展或歌剧,其观众数量无疑要大的多,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更加促进了影像视频的流通。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视频影像技术基础上发生出来的影像艺术(VIDEO ART)以另类的方式崛起,区别于一般电影与电视的制作,成为职业艺术家自由表达的一种新媒介。中国早期先锋派影像作品往往与行为艺术的记录密切相关,以离经叛道的方式主动疏离商业价值和收藏体系。张培力、耿建翌等开拓的中国录像艺术发展30余年至今,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有力量的一股暗流,目前已经形成多元化的体系与独特的中国影像艺术特征。
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专业课程的开设、乃至市场的需要,促使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影像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中。年轻一代的视觉经验与成长历程决定了他们对影视制作技术的敏感、热情、迷恋,然而作品的精神性却相对减弱。物质社会的影像创作面临过多的诱惑,既来自外界,也来自影像制作本体,眼花缭乱的技术手段,使创作者面临沦为技师的危机,学院也成了技术学校——并非对技校有任何偏见,而是对以影像为创作手段的艺术家而言,技术如若不能展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影像观,将沦为空洞无物的工具。
所幸现实从不让我们悲观,张小迪是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的一位年轻影像艺术家,2013年度马爹利艺术基金“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奖得主。他的影像作品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的诗意,影片平淡的蒙太奇以含蓄质朴的镜头语言向当代艺术抛出古老的命题,同时叩问影像这种时间艺术的本质。张小迪带着八十年代生人的敏感与专注,努力于一种东方式影像艺术的招魂当中。其作品超脱于他的当下年龄与所处时代,洗练的风格代表了艺术作品哲学化的倾向。
张小迪影像观的形成与他的阅读同样息息相关,他善于思考实践与理论的种种关联与可能。同时,他对于外来理论拥有自我的反思,甚至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复古”与“儒雅”,仿佛与现代化转型的大时代并不合拍。然而,将张小迪的影像实践放在中国影像艺术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看,他的出现并非偶然。张小迪的影像实践与实验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不可分割——中国影像艺术最初的实验仍是在西方行为艺术、录像艺术、装置艺术所提供的形式语境中发声。然而,近年来对文化主体性的追思,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逐渐从政治批判、形式革命、图像生产中走出来,愈加纯粹地回溯东方精神的形而上领域,也自然产生了像张小迪这一类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年轻艺术家。
张小迪的一些长镜头义无反顾的缓慢和平淡,任由天空、云朵、水域、动物、光线自由地呼吸变化。偶尔,他也会调整帧数,在片刻间打破节奏。我相信他并非故作老沉,也并非刻意复古,而是由于他观看世界的方式——他所追求的那种境界,我们依稀可以用 “纯粹”、“节制”、“精神性”、“哲学化”等词汇来形容,但他的影像还包含着类似宗教牺牲的感情和信仰。如同清教徒牺牲一切感官享乐与仪式的繁文缛节一样,张小迪的影像包含着种种“牺牲”——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剪接、细节、色彩,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炫技。他唯有通过种种“形而下”的牺牲,才能接近本雅明“灵晕”所揭示的那个对象和主体的互为世界,才能恢复在机械复制与媒介传播时代消散的神秘自然之美。
张小迪带有一定的使命感,使我联想到类似九鬼周造、冈仓天心等人的思想片段,那种希冀在中西文化对话间呼唤起独特东方美学的努力。但是张小迪的实践并未掺杂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色彩。他的实践带着与当下世界的某种疏离,首先是他个人的实验、个人的思考、也是个体的修行——也惟其如此,他的作品才能拥有凝练的密度与纯粹性。
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在威禾道监牢中写下:“唯有信心才能在神面前称义”。而张小迪这个虔诚而坚定的影像的“清教徒”,无论他所要回归的是何方,他的救赎之旅或朝圣之旅,才刚刚开始。
郑闻
2013/10/18于金陵小桃园
个人简历:
张小迪,男,1983年8月出生于湖北荆州。2003-2007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本科毕业。2011-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主要奖项:
作品《死亡赋格》获12届大学生电影节专业组最佳实验片奖。
作品《武松杀嫂》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学生作业奖。
2006年,获国家奖学金。
2013年,获马爹利艺术基金“英才奖”。
201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奖。
个展:
2013年,“影像清教徒”—张小迪影像作品展。(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3年,蜂巢.生成VI:观水—张小迪。(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主要群展:
2011年,“纠结”中荷摄影交流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 海牙,荷兰皇家艺术学院)
201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3年,“关注未来英才计划”入围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3年,“大时小时”。(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13年,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北京,中华世纪坛)
2013年,Art Sanya: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海南,三亚)
2014年,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北京,三影堂)
2014年,PIXELING 视频艺术展。(巴黎,巴黎高等文化艺术管理学院)
2014年,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4年,江汉繁星:青年艺术研究计划。(武汉,武汉美术馆)
作品收藏:
今日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武汉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