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外美术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凡是能够经久不衰,留传后世的经典作品,其精神意蕴,思想内涵乃至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风貌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读者的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孙滋溪作为我国老一代著名画家,其作品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影响着中国画坛。他六十年代创作有《同学》、《天安门前》,七十年代有《草地夜宿》、《小八路》,八十年有《小宣传员》、《母亲》,九十年代有《五子棋》、《突围》和《沧桑百年》等等。而在这些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作品中,尤以《天发门前》、《小八路》和《母亲》影响最大。
1964年问世的油画《天安门前》是孙滋溪最早的成名作。《天安门前》作者吸收了新年画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以喜庆热烈的笔调表现了天安门前常见的一个场景。画面上,节日期间的天安门景色,天空晴朗,阳光明媚,蓝天白云衬托下的天安门金碧辉煌,城楼上红灯高挂,红旗飘动,来自全国的各族人民,错落地聚集在天安门前领袖像下,激动的期待摄影师按动快门时的形象。加之作者对油画艺术语言的熟练运用,使这幅作品从思想内涵到构图布局,造型设色都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由于这幅作品开创性地概括和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这一重大主题,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20多种国内报刊以巨幅版面刊登这幅作品。并参加了于国庆15周年期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和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20世纪中国油画》等大型艺术集。在作品问世后的35年,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之际,被列为“中国革命峥嵘岁月八十年10部红色美术经典”第三位,并列于油画《开国大典》(董希文件)和油画《刘胡兰》(冯法祀作)之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幅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内容的重大题材作品,在1998年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国上下五千年》艺术展上,一些西方国家的艺术家和观众及媒体对这幅作品的不凡表现也表示十分赞赏。如果说《天安门前》表现了革命的成功和祖国的美好可爱,那些油画《母亲》、石版画《小八路》则从另一侧面表现了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为之付出的牺牲和奋斗。一般而言,限于油画艺术所表现的只是瞬间的一刻,一幅作品要真正打动人是比较困难的。而当许多观众面对油画《母亲》,读着画面上字字如泣的遗书,欣赏着画家块块笔触塑造的感人形象时,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流下真情地热泪,这种现象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难怪美术评论家周宗岱当时评论道,“这是圣母,并发出母爱光环的圣母,它是美的、美的悲壮、美的深沉、美的庄严”。《母亲》与前二幅油画作品不同,《小八路》是孙滋溪代表作,曾于1983年荣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在这幅作品中,他巧妙地描绘了小八路顽强地担水过门,人小水桶大,被门坎嗑住,招致了房东大娘会心的怜爱,这种动人情节的精心描绘,孙滋溪在后来创作的总结中称之为“形象之核”。由于这类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孙滋溪亲身体验的生活,所以这个“形象之核”被他运用得十分得体和自如,看不到强致和造作的痕迹。《小八路》而今,“形象之核”之说不仅是孙滋溪的成功秘诀,还深刻影响了一批中青年美术工作者,常常成为他们创作上的“口头禅”。纵观孙滋溪的油画、国画、版画及大量的插图作品,可见其作品多以表现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为主旨,这无疑包含着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他的代表作《天安门前》等被称为“红色经典”,这既是对孙滋溪作品的充分肯定,也是历史和时代对这些作品的最高奖赏。
作为中国革命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艺术家,孙滋溪虽忆步入 之年,但他对艺术创作认真负责的严肃态度依然,在多病的日子里,不能画油画、他就在宣纸上挥洒。画了许多他自称为“戏墨之作”的国画写意人物小品,如《东坡赏砚》、《羲之戏鹅》、《达摩面壁》等,并试图赋古老题材以新意。这进一步体现了孙滋溪拥有驾驭多种艺术表现技巧的能力。在漫漫艺术探索之路上,孙滋溪永远是中青年艺术工作者当之无愧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