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李振球:孙滋溪的艺术创作

时间: 2014.12.3

“‘天安门前’,那是孙老师的油画!”在澳门文化中心门前,我指着由澳门民政总署主办的“中国美术馆藏油画精品展”大幅宣传栏上的画作对小安说,小安非常惊喜!“每个时期孙老师都有著名画作,她们已成为时代的标记,时代乐章的强音符!”我情不自禁地感慨道。仰望画作,看到画上刻画的栩栩如生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的农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的形象,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走进展厅。

在孙老师真作前,我零距离的观赏,眼睛几乎触到她,我有一种感受无尽的感觉,我看了许久许久……这是2009年12月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

我有缘与孙滋溪先生相识,那是在70年代我们一起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画历史画,那时先生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历史画创作小组画的北京专家,他看上去智慧  人,一般话语不多,勤奋认真画作。我同其他江西画家一样,利用画之余有空就向北京来的专家学习。我经常向孙老师请教,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诚恳热情。记忆犹新当时我就创作任务《红军宣传队》请教于先生,他沉思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接着又画小草图(见图),只见先生在不长的时间里以铅笔快速地画出豆腐块大的小构图,有主要人物、层次、结构;先生还非常重视构图框边线与画面主要结构的关系,小构图框边线犹如取景框一样在动态中把握着心里场景的最佳画面。

先生即兴草图对我以后的创作实践影响很大,先是凝于神,后又图于想,以图示意的方法即是他的诲人之法也是先生的创作构思方法。

我记得当时先生带着《龙源口大捷》创作任务与其他外地专家一起,参加了沿着当年毛委员在井冈山革命活动路线亲历行军体验,从萍乡出发,途经莲花、永新、三湾、茅坪、黄洋界、朱砂冲、大小五井、最后抵达茨坪大本营。这次行军体验要求创作者在新貌中去解读在旧貌时的斗争情景。行军要求腿勤、针对创作任务,收集素材,还原历史事件的情景,这种活动对每个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历炼。油画《龙源口大捷》反映的是1928年井冈山军民共同战斗,以弱克强的战斗场面。在体验生活中,先生对凡所涉猎的战争题材的人物、道具的形象或文字的信息资料都要记录,又在反复的草稿中孕育创作构思。先生在创作中凝于神,图于思,反复求索,正象《梁》刘  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神用象通,情交所孕”。

《龙源口大捷》的创作,先生心里场景最后是聚集在用“雨后彩虹”形象符号来隐喻战争胜利,在形式上“雨后彩虹”与龙源口虹桥互为呼应。画面描绘了龙源口大捷的壮观场景,通过对行进在虹桥上下军民挥动手中旗帜,犹如军扯动了大小七溪岭上空的彩虹,应和着响砌山水天地的欢呼声,画面暗示地回答了毛泽东1933年夏在诗词《菩萨蛮·大柏地》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天人合一的感言诗句。七溪岭战斗的胜利装点着龙源口,新添的弹洞也装点在虹桥砖石上,使今朝的大小七溪岭显得更加好看。就是这样的时刻,站在虹桥中的指挥员林彪向毛委员介绍,毛委员向全体红军挥手致意,在他们后面,行进队伍中一个着短裤的赤膊儿童手提一柄战刀,急从画面中心的行进队伍中跃然而出,探头前伸的生动情景,画面这种呼应安排,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照应画面中心节奏需要。

《龙源口大捷》的创作构图是采用中景式的取景方法,它有利于深远、平远、高远的空间表达,更符合山地战争丰富的内涵,如彩虹、关山、硝烟、旌旗、弹痕、战利品皆襄括其中,尽其所能。画面中心聚集在谷间溪边一架砖石虹桥上的军民的群像刻画,而这聚焦下的流动群像刻画是创作的重点。先生在创作群像时,常用对照手法,军民组合,老小年龄差别,男女性别有异,性格气质有别,动态的倚斜与撑持,人物整体组合间的差异等等,感觉在形象的对照中人物特征尤为鲜明。

《龙源口大捷》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形象是站立在虹桥左前显著位置的一位老暴动队员。他是以当年井冈山一位儿童团员邹文楷的形象为原型而创作的,行军中这位年过半百的老红军为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在井冈山山根据地站岗、放哨、送信、支前等各种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些不平凡的经历给这位老红军留下了烙印,其中也有痛苦的疤痕。这位乐观而纯朴的老红军的经历使我们都为之感动,先生是小八路出身,感同身受。当先生在刻画创作暴动队员形象时,取用了这位老红军邹文楷的井冈山地方特征,并在这位瘦小身材的客家农民身上融进了北方农民的气质。画面上的老暴动队员,头戴着硕大白色的井冈山人土布头巾,身着白色对襟衬上衣和深色 裆裤,粗大常握农具的手紧紧握着从敌军那里缴获的背在身上步枪枪托,在深褐色满布皱纹的脸颊上,凸显了眉宇间双眼的炯炯光芒,其神情坚定乐观。画面极具视觉感染力。

随着我们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和留校教学工作,我与先生接触机会也多了,对他的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于手,眼前无非生机……”像先生创作的油画作品《龙源口大捷》、《同学》、《天安门前》,油画插图作品《山呼海啸》、《林海雪原》,油画写生作品《孙滋溪油画写生录》,石版画《小八路》,油画作品《草地夜宿》、《母亲》,国画《小宣传员》等,这一系列生机盎然,具有艺术魅力的佳作,除反映了先生亲历翻天覆地社会变革,眼前“生机”相联,先生心里场景还渊源于间接文字,历史图像,当下写生素描、速写图像,口传各种信息。这些作品先后都产生强烈社会影响著称于美术界。

我最早知道先生和先生的作品是与先生相识前,江西美术界一位国画朋友胡周海对当时在绘画上求知如渴的我极力推荐了孙滋溪先生的作品《天安门前》和《同学》的油画,我一见倾心,现还保留着从那时收集的一本先生作品插图集锦(见图),与先生后来给我的画册一起珍藏着,经常阅读着,百读不厌,受益匪浅。

为什么那时一位江西的国画家竟能向我推荐油画家的作品?我经常想这个问题。后来我逐渐的认识到,先生不仅是油画家,也是国画家,2007年美术家编辑部出版的《孙滋溪国画写意人物专辑》证实了我的认识。他的油画中具有各种国画的元素:如以线入画的油画风格;常使用对称式构成画面;在追求色调光感的同时又采取勾线平涂的装饰色彩手法;气韵生动的画面上呈现能看到有放纵处也有攒捉处,常以劲利取势,以整体取韵;为了画面需要动视觉表现,像《天安门前》采取人物是一个视点,天安门城楼又是一个视点,这种两个视点的画面与中国画的动透视不谋而合……在澳门文化中心展厅真品前,我还似乎窥见:在绘制天安门城楼图景时,用墨线弹出的透视线来绘制城楼的痕迹,先生即使是采取动透视,但画城楼时仍然采用严格的焦点透视法画建筑,天安门城楼的艺术效果既是平面的,在造型上又是有深度的。先勾墨线,再上油画颜色,有的墨线还保留着,有的墨线被油画颜色覆盖,有的墨线上面有被油画颜色点染,非常严格的画画态度不可,这让人佩服和感动,启人真诚和智慧,励人创作耕耘。

阅读孙滋溪先生和他的艺术,我只有深深的感谢,感谢先生给予我和我们的关爱!感谢先生为艺术作出的卓著奉献!感谢先生给社会创造了淳朴的美丽和平凡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