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罗素曾经这样说过,他说:“三种简单但又极为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不堪忍受的悲哀”。多少年来,李晓林始终以罗素的话语勉励自己。因为他懂得,一个艺术家,要获得自己的学术地位,必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并且具备鲜明特征的作品。他对人类的苦难的不堪忍受与同情已经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作品中。同时,还有他鲜明的态度和立场。
——题记
一
面对李晓林的作品——无论是版画、水彩、素描、粉笔还是其他什么,他所描绘的大多是乡下农民和矿工、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这些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他的关注对象和绘画主题。很多年过去了,如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的关注视角依然没有改变,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与关切之心始终没有动摇。他以自己的真诚和审美经验,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用画笔无声地倾诉,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存在,展现了中国现实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状况的生动画卷。
曾一度时间,我以为李晓林笔下的那些“小人物”,是一种个人兴趣所致,是为了在写生中获得一种画面“效果”的掠取。那些粗糙的形象和憨厚的表情,在李晓林的笔下的确以出现一种特殊“效果”,还有一种视觉吸引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写实绘画领域中曾出现过这种现象——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人物形象及服饰,成为一些画家主要的描绘对象。“形式”和“味道”使他们如醉如痴。其实,这是对手艺的迷恋。时至今天,还有一些人在“味道”中自得其乐。后来,在仔细观赏并认真阅读李晓林作品后,我发现我对他的作品在认识上曾出现偏差。他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并非追求某种“效果”和“味道”,他是在直接面对现实生活——那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素质——当然,心理素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画家表现方式的特殊性。他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和介入感。每每驻步观赏,我们似乎能听到他们呼吸,能感觉到心脏跳动,能看到血液流动,能闻到体内气息——那些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给我们一种视觉震撼,面对他们,我们突然觉得熟悉又陌生,距离由远而近。于是,我们发现吸引观众眼睛和身体的不仅是画家精湛的技术,而是在沟通与对话中,感受到画家对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关注,还有对他们为生存而艰难挣扎的同情和关怀。
李晓林的作品是直接写生而成,他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能保持鲜活的感受——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惊喜。其实,每在这个时候,画家就会变得敏感并富有洞察力——因为,他面对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喜欢直接面对各种人物——尤其是那些孤独又无助的弱势人群。他真诚地面对他们,一点点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当代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变革时期,去探究他们复杂的内心和丰富的情感,然后去表现他们最真实的、最富有人性的一面——这就是李晓林坚持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尽管这些社会底层人物承受着生存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他们卑微、无奈、愤怒、怀疑、胆怯、惊异、痛苦甚至还有绝望;可是,还是在他们身上,还有喜悦、欢乐、笑容、舒朗,甚至还流露出尊严和情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物身上散发出巨大的人性魅力,同时也被画家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李晓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不同,相貌各一甚至千变万化,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处境,那些沧桑的面孔流露出他们的幸福与辛酸,以及艰难的经历。每一个人物的肖像,背后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这些看似没有叙事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触摸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说,李晓林的写生不是学院派绘画的延伸,不是传统写实绘画的坚守,也不是对某种风格或主义的捍卫,他的艺术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人性关怀。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我以为,李晓林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和社会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创作资源。这其中,还包括他自己的亲身经验。
阅读李晓林的作品,我觉得艺术的实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建立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和微妙的环节中。他知道,很多时候是需要下一点笨功夫,而这种笨功夫和常识感,就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专业精神。所有这一切,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观众的想象空间。也使我们在那些人物的表情和状态中,感受到季节的转变,花的开放,田野的辽阔;也听到鸟的鸣叫,人心的呢喃,甚至,还能闻到大地的气息。我想说的是,艺术在今天,真实就是一切。
二
“底层关注”是近些年来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中引起人们普遍注意的一个话题,反映出艺术家的关注视角与同情之心,展现了人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也表达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度思考。在我看来,“底层关注”不仅仅属于文学和社会学的文化研究范畴,还属于艺术。它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艺术实践,已成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文本与视觉图像。
李晓林的绘画以人物为主,每一张脸上,都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在变革与转型时期的激动与兴奋,惶恐与不安,甚至还有焦虑和沮丧。那些鲜活的面孔印证了时代的涌动。我仿佛看到,每当画家面对一张张让他产生感觉的面容时,内心的冲动无法抑制。所以,任何人都无法体会到他在写生中获得的快感,以及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从写实的层面上说,李晓林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这一点,反映在他对画面的控制和把握。还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传达出他对人的深度思考。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快速变化。虽然图像简单,却令人深思。对画家李晓林来说,这是一个社会学转向的过程,观众的欣赏角度也发生变化,并给人以启示和长思。
李晓林笔下的人物写生不是手艺的买弄,那些人物的表情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艰难地为生存挣扎奋斗的经历——与表现社会问题紧密相连——尤其是,画家对这些人的身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每一次写生,他都是调动了个人全部的审美经验情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的形象特征,而是中国社会中的底层世界。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都有自己的伦理观念和生活逻辑。因此,李晓林关注的底层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底层”,而是呈现出底层人生活与精神的丰富性。与以往的外部观察完全不同。以往的“底层关注”的单一的,几乎都在一种模式中,没有表情,也缺少内在的心理逻辑而仅仅是“底层”的代表符号。特别在文学中,竭力渲染他们的苦难。从现实的意义上说,他们的生活中当然有苦难,并且有着深重的苦难,但苦难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而生动的具体形象。李晓林正是从细微和差异中表现出每一个底层人所思、所想、所为的不同之处,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丰富的底层世界。这其中,需要艺术家更加深入地体验底层生活,在情感上更加投入与认同而不只是在思想上的同情。换句话说,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家的真实,还有真诚。李晓林的作品,用饱含情感和真诚的笔触,让观众看到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真实的生存状况。他的作品用自己的“真诚”贴近了“真实”,展现出自己内心最需要表达的东西,体现出灵魂与生命中最真切的疼痛。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对“底层”的认识是一种纯理论的和意识形态的叙述。艺术则不同,它在观察对象的时候,是以一种情感的方式介入,这其中还意味着艺术重新走进人民、走进现实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当艺术家关注并思考苦难深重的打工者、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城市失业者,还有那些常年在井下的矿工时,他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社会对他们的不公,不仅仅要呼唤正义,呼唤一种革命的力量,重要的是,我们关注并且要描绘的是这些“底层”弱者的个人情感,以及他们的欢乐,还有他们个人的经历以及奋斗历史。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内心涌动的各种丰富的精神体验。但是,它在以往的“底层关注”中被遗忘得一干二净。并且,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贫穷和苦难的层面上。李晓林恰恰看到这一点。他尊重那些社会底层人物的个人感情,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最真实的历史地位与生存状态,这是李晓林的跨越,也是他的高度。
“底层关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文学、哲学、社会学和艺术对它都有不同的解释,这是一个无法被放弃、无法被否定的基本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以往的“底层关注”中所展现出来的同情和愤怒仅仅是一个方面,还远远不够——因为,它掩盖太多的东西。我以为,更多的时候,艺术在“底层关注”上只是一般的同情与怜悯,甚至有时候,是艺术家优越感的外观展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所关注的“底层”是否真实的底层。这是一个始终没有讨论并且长期被搁置、被遮掩,甚至被忽视的问题。
与其说,李晓林通过写生表现出他对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关怀,不如说他是通过写生表达他对当代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认识。画家努力将他所描绘的人物表现得日常与平凡,普通而真实。像潺潺小溪,在画面深处静静流淌。虽然那些人物的形象缺少所谓“形而上”的精神特征,但也没有任何矫饰感,动作和表情,总是在一种随意、自然和真实的状态中。让观众觉得平和、普通并产生一种亲近感。这些作品,都保留了写实主义绘画传统的“意义”倾向,也流露出画家的性格特征。
李晓林是人物写生,是一种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创作,比起一些画家固守画室的胡编乱造和苍白虚构,平添一种生活质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对当下生存境遇的注视和关切——这是艺术重返社会、重新获得公众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三
从技术层面上说,李晓林的作品也存在着语言和手艺的关系和界限——而且是,在相互的渗透中语言大于手艺。其实,李晓林懂得手艺为语言服务,所以他的作品给观众最多的是画家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的气质、特定时期的情感状态,以及他的人生体验等所形成的人的特别感觉——并在现实物体的转换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手艺。李晓林作品的精彩之处,是他独特的用笔和在画面上形成的笔触——塑造对象尤其是面部所用的明暗班驳的技巧。也许,正是画家的这种独特的技巧,才给观众一种神经质的敏感,仿佛每一个笔触,在明暗中都流露出他们的卑微、无奈、怀疑、惊异、痛苦、欢乐与欣慰。在这里,画家塑造形体的那种特殊感觉所使用的手艺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言说。
李晓林的人物写生,是画家对自己生存感觉的表达。我们毋宁把这些人像看作是新世纪的一种表情符号,诉说着我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以及中国在发生巨大变革之后人的阵痛。我们在短暂和匆忙的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变换,尤其是那些底层人物,精神不堪重负而思虑过度,紧张又脆弱,只有通过不断的言说才能准确表达画家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手艺最多让人惊叹,而李晓林的作品对人的生存感觉的表达远远大于对手艺的展现。对底层人物的关怀,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情感——这是他的作品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是学院绘画在当下的一种超越。
将生活中的任何人物或场面固定在画面上,就已经和生活有了极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说,艺术的意义在于限制,只有通过限制,才能使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变得意味深长。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如果将李晓林放在当代中国艺术史的上下文中考察,他是人物写生流露出一种转向的可能,这是一种创造。
在李晓林看来,造型就是现实本身,也是表现本身。表现出画家在面对对象时情绪发生的变化——当画笔触及到纸或画布时,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向外扩张。需要强调的是,现实不同于写实,写实也不是现实。写实的可能是虚假的、是粉饰现实的。现实主义包括用写实、夸张以至于表现等多种手法——它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艺术毕竟不是抄袭肉眼可见的事物。李晓林的人物写生,从画家的内心世界到画面,都能真实地把握我们所处时代的现实关系,面对现实——重新从现实主义中寻找新的可能。
在20世纪的100年里,持有现实主义艺术观的人始终呼吁艺术家从画室走向旷野走向生活,在我看来,画室创作固然有其存在的理由,特别是它使得艺术家的个人经验获得合法地位。但是,这个世界除了“画室”里的秘史之外,还有一个广大的、沉默的区域,它需要艺术家去观察和省悟。正如中国艺术在经过多年的“怎么画”的探索之后,“画什么”的问题近年来又被重新谈论。尽管艺术是灵魂的呈现,任何经历和素材都要经过心灵的品尝和语言的提炼,才能成为艺术的经验。我以为,李晓林的人物写生,是对当下沉闷、苍白而迷失的艺术现状的一种冲击。
李晓林的作品,画出了现实中人的困境与问题,并且,他的描绘真切、具体和可感,因此受到观众和社会的普遍接受。李晓林有兴趣追问现实背后的疑难和困境,但是,我理解的有创造性的艺术,是能够呈现出现实的新的可能性的艺术,是能够追问生活背后的疑难并提出抗辩的艺术,它不仅仅表现已有的世界,还能创造崭新的世界。
李晓林的艺术创作没有屈从于潮流和趣味,也没有跟随,他只是用绘画告诉我们现实如何——他还要告诉我们现实可能会如何。其实,艺术的真正变化永远在潮流之外。李晓林正是一个特例。
四
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现实在不同程度上改写着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个人命运,改革开放之前的那种单一的生活模式被彻底打碎,原有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的差异也在逐渐扩大,生活也开始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使每个人感到个人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因此,对当代社会政治和体制的反思,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以此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与百姓的生存状态进行创作,彰显了当代中国艺术“介入”现实的力量,也体现了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暴露出当代中国的许多现实问题。因此,“底层关注”的意义应该含有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就艺术而言,“底层”仅仅是一种观察视角,而关注的却是通过底层来思考国家的未来,发现矛盾并揭露矛盾。这其中,也包括制度的改变与重新建设。艺术虽然不解决问题,但艺术可以发现问题和表现问题。
“底层关注”显示了中国艺术家在意识深处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是历史意识与政治思维的一种体现。正如李晓林所说:“每个人的方式不同,我画我需要的,对我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形式的多变和翻新,而是在我的选择领域中所研究的深度,深度决定艺术的价值”。用视觉的方式关注“底层”,不再是具体的生活,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刻画出生动而具体的形象——对当代人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绘,已经成为表达“底层”的重要手段。
不能否认的是,“底层关注”包括对“左翼美术”的重新提倡,确实以某种方式唤起艺术家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的关怀,使“底层关注”成为当代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始终是此消彼长的辨证存在。从这个角度说,艺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想,这就是艺术中的“底层关注”所面临的问题和价值思考。
总之,中国艺术中的“底层关注”并不意味着仅仅用道德的眼光和人的良知来衡量艺术。而是艺术在当代社会现实中的必然使命与责任。李晓林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以及人最丰富的情感,还有他的信仰、价值观、艺术观与人生观。
从艺术史的角度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属于人的艺术,描绘人的情感,描绘人的命运。因此艺术家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之上,具有普世的价值,去表现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深入到普通人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创作出自己感触最深、心中最痛的感觉。我想说的是,李晓林之所以能够创作出数量可观的作品,在他身上,有深刻是人生观,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有敏锐而犀利的观察,有熟练的绘画技巧以及丰富的想象。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他长期的艰苦训练,以及思想和态度。这是李晓林的财富。
李晓林的作品,用饱含情感和真实的笔触,让观众看到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真实的生存状况,他勇敢地撕开那些虚伪、浅薄和不堪一击的高官显贵和御用文人们挖空心思编制的谎言。他的作品背后,一种对命运的反抗精神在涌动。
人生不可以假设,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更对时自己无权选择。李晓林笔下的那些底层人物,让我们在观赏和阅读之后感慨万千,还有一种事后的无限激动和仰天长叹。写到此,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离不开社会生活,他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具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并且,对社会发生的问题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看法。李晓林以放弃理想主义的态度和富于现实敏感性的绘画才情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精神状况,他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为历史留下一种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趣味,也为我们留下关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丰富和意味深长的视觉图像。
2010年3月16日凌晨完稿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