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沉潜与拓展:行走的学院水墨

时间: 2015.5.8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中国画的创作、教学与研究,既负载着中国传统艺术承传与拓展的文化使命,又肩负着为中国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探寻自身表达方式的时代命题。在这一领域中,作为一个特定学术课题与艺术家阵营的“学院水墨”,凝聚了当代中国画表达方式与学术思考的核心内容。

此次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即来自当下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学院水墨青年艺术家群体。这十二位艺术家皆为国内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青年教师,作为同龄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亦不乏所在专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既是教师,是画者,也是自然的感悟者、时代的观察者,更是对于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思考者,以及一种伟大文化传统文脉的担当与传递者。他们既得益于美院师辈的濡染,出自于学院体系的滋养,又作为垦耕于一线的教学骨干,构建着学院水墨的当下与未来。

从历史渊薮到当下发展,“学院”与“水墨”似乎具有着异质同构的文化特性,面对着相同的时代课题。作为学术精神的象牙塔,学院已经成为一种严谨学术体系的象征,并随着时代的推进而融入了包容与开放的意旨。水墨艺术则在厚重的传统脉络中不断生发,既肩负着延展中国画笔墨传统的文化使命,又需即时而有效地回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所提出崭新课题。同时,“水墨”概念的巨大包容力与外延,使其涵盖了以水墨为媒材的所有表现形式与题材,在广义范畴内,“水墨”除了其写意性的文化特质,也涵盖了工笔画与书法。因此,生成于学院语境的水墨艺术,就必然带有其独有的问题意识、反思态度与精神追求。

今天的学院水墨艺术家兼具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文人的双重思想人格。他们正面对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矛盾的抉择。尤其在当下消费文化的时代语境中,面对后现代文化的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的趋向,是否具有坚持某种精英立场的自觉意识,决定着学院艺术家创作的基本走向。此次展览作品中不同风格的表现与探索,及其潜藏的对于艺术的严肃而精谨的追求,都是这种精英意识的显现。

由此,学院中的青年水墨画家就具有了天然的双重属性,其一方面是超拔于尘世的观察者,一方面又出自于文人传统与笔墨范式的承传者与开拓者,并展现为不同面貌、视角与方式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本次展览即致力于于截取学院水墨不同样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一组切片——这些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与门类覆盖了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传统意义上中国书画的所有画科,一方面展现了学院所追求的经典性与承传性,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当代都市情境中作为中国画家的沉潜内省与自觉开拓。根据作品题材与呈现样式,我们依据传统意义上的不同科门,将展览分为四个单元进行展示,并相应辅以英文语词的延伸阐发,分别是“造化”(nature)、“翰墨”(calligraphy)、“世相”(community)、“万物”(universe)四个篇章,这些作品或在山水自然的古典精神中寻觅现代表达的可能,或将视角投向花鸟生命的盎然机趣与精微妙谛,或聚焦于现实社会的平凡民众与弱势群体,或关注青年一代的自身体悟与生存状况,或以笔墨书写直抵人文诗意与金石格调。这些对于文化传统与现实世界的观照、体悟与反思,都来自于学院水墨艺术家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自觉与关怀意识。

仰观天穹,俯首行路。行路者的冷暖、甘苦与喜乐,既是一种状态、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写胸中逸气”的个人抒写,还是以艺术创作实现“兴观群怨”的社会关怀,以水墨抒发自我、映照世事,行路便有了方向,行路便成了唯一的真谛,而能够同行,则更是一种机缘与幸运。

最后需要感谢与说明的是,此次展览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北京大韵堂艺术机构的大力支持与策励。有了学院内外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这场带有浓郁学院气息和蓬勃朝气的水墨艺术展,在地处望京商圈、毗邻中央美院的大韵堂美术馆的当代场域中,以雅致、轻松的氛围和严谨、精审的态度,呈现当下学院青年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与学术思考,在当代艺术的氛围中呈现学院水墨的积淀与生机,在学院的语境下观照与反思当代艺术,继而实现学院水墨在深度交流与宽广拓展中的多种可能。

于洋
《水墨行路——当代学院中国画青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