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地性、大众性、当代性是其特点。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是个有机体,它们应当共同完成“场所精神”,形成具有当代性的环境空间。
人类对环境的关注,是在经历了生态危机、环境破坏等之后反思的必然结果。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从现代科学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考察环境、创造环境,形成了一股国际性潮流,中国建筑界、美术界以及社会科学各界为创造新的生活图景共同推动公共艺术的研究。
读《建筑的永恒之道》(美国建筑理论家C•亚历山大著),对理解公共艺术颇有启发。C•亚历山大认为有一条永恒的建筑之道,“一旦领悟了它,你就可以使你的房间充满生活气息;你就会同家人一起设计你们的住房;设计孩子的花园;设计你工作的场所;设计你闲坐遐想的露台。”“它如此强大,以致靠了它,许多人可以共同创造一个生气勃勃、悠闲自在的城市,一个与历史上任何城市一样美好的城市。”这个永恒之道,同样是公共艺术最根本的东西。环境存在着极为重要的无名特质,生命与精神的根本准则。公共艺术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有活力和快乐。
环境需要的是这种生机勃勃的无名特质,而不是追求豪华宾馆的乏味的“舒适”。满嘴金牙只能显示人的财富而不能显示人的智慧。公共艺术是与社会公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又由公众参与创造的生活艺术。它的出现是对贵族艺术的扬弃,使艺术由天上回到人间。环境本身就是艺术,这乃是美学视野的扩大,也是艺术生命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