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传播与接受”这一话题的探讨由来已久。当艺术及艺术概念在A、B两个文化之间传播时,A文化中经传播的内容在被B文化接受之前,经常遭遇B基于自身文化语境而形成的种种偏见和过滤。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艺术和艺术概念原本的兴趣范式未必能得到保留。
在本次分会中,我们基于对上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互补关系的关注,提出要强调艺术及艺术概念跨文化传播和接受的整个过程,也即不同的传播模式和途径所起的作用。我们希望由此阐明全新的传播模式和途径是如何拓宽相对性的价值,又是如何增强对人文的实在影响的。
在艺术及艺术概念的传播和接受中,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熟知材料特性、图像学以及经典艺术形式表达模式的秉才者,能够在他们的跨文化之旅中对原初形式进行再创作和再生产,使之焕然一新,并发起教育活动。他们对艺术概念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传播贡献斐然。
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长久以来在东、西方和南半球,有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并未参与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具体案例。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缺席的案例中,经传播的艺术品和艺术知识源于艺术类图书或技术性的艺术手册。有时这些出版物发挥了比艺术家更重要的作用。同时应当注意,尽管是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形式和尺度,模仿原作的小型模型和平面式样依然是有效的替代品。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接受的时滞问题在此前的会议中讨论不多,因此本分会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中常见的时滞问题,一般认为是源于接受方的历史背景,其先前的艺术和艺术概念形成了对新艺术、新观念的偏见和过滤。
针对本分会的概念,我们制定了如下五个分组主题,并给出了范例。
第十三分会的分组主题
1)对不同表达模式的全新接受及其影响
· 中国宫廷经典艺术形式在东亚
· 东方对西方艺术表现方式(三维透视法和明暗画法)的接受
· 19世纪欧洲艺术对日本浮世绘形式语言的吸纳
· 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家对非洲艺术的发现
· 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广泛传播与书法艺术和民俗艺术的兴起或重议
2)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 东亚或其他不同文化体系的艺术家的往来交流
· 从主导文化体系学成归来的艺术家所发挥的作用
· 日韩僧人从中国归国后对宗教圣像的传播
· 耶稣会在东方和南半球的教育活动与实践
3)艺术概念和形式通过知识的传播(例如书籍、手册)
· 中国文化圈中艺术类书籍和实践手册的广泛传播
· 艺术家的传奇经历和他们对新的艺术运动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4)传播与接受过程中艺术模式、流派、形式或材料的流变
· 素描作为织物和壁画艺术原初形式的传播媒介
· 宗教圣像传播中雕塑和绘画的互相转化
· 艺术跨文化传播中同一图像题材在不同材质中的应用
· 可复制的西方版画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传播
· 当代艺术市场中大师作品的偶像地位
5)艺术形式和艺术概念接受过程中的时滞
· 在接触中国经典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日本与韩国之间的时滞
· 不同文化体系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接受
· 东亚和西方对泼墨绘画的不同理解
· 西方对东方艺术的发现以及东方对南半球艺术的发现
· 民族艺术史形成中对边缘艺术的再评价
征稿
本次分会目标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概念跨文化传播的生动过程,以及此过程带来的兴趣和表达范式的改变。之前的会议已经提出了这个话题,但在这里我们将强调不同的转化模式、途径和方法,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一件作品的相对价值和解读,如何改变艺术作品和观念对传播与接受两者的影响的。
论文原则上可以广泛采例,但应征论文应以艺术和艺术概念跨文化传播的全过程为出发点,即使论文仅着重讨论其中一个方面。为了保持此次分会内容的一致性,建议采用以下五组分主题。应征论文至少应探讨本分会概念所列举的五个主题之一:
1)对不同表达模式的全新接受及其影响
2)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3)艺术概念和形式通过知识的传播(例如书籍、手册)
4)传播与接受过程中艺术模式、流派、形式或材料的流变
5)艺术形式和艺术概念接受过程中的时滞
文/本场青年主席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