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工笔画艺术持续地呈现出蓬勃活跃的态势,这是十分喜人的景象。工笔画坛几代艺术家坚持弘扬传统,深研学术,沉潜创作,在不断拓展表现主题的同时,也不断深化对工笔画艺术语言的研究,努力开拓当代工笔画创作的新境界。毫无疑问,连续举办的“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对推动这一景象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展览既注重彰显老一辈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治艺风范,又积极鼓励中青年艺术家探索创新,成为工笔画创作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6•中国工笔画作品展”欣逢十届,已成品牌。这项展事在此之前连续举办了九届,时间的跨度长达30年,几乎贯穿了工笔画的整个当代发展历程。此届展览延续了上一届“工•在当代”的主题,体现了一种学术信念:呈现工笔画领域多维度的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将其推向深度,在社会认知将其最大化,以期把工笔画推向一个更宽阔的领域和视野。在展览构成上,通过历史回顾、学术提名、全国征集三个板块,将工笔画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人的创作面貌相对完整地展示出来。尤其是学术提名部分,重点关注工笔画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工笔画在当代语境下的一些重要特点。
在我看来,“工•在当代”的意涵有三个维度。首先是在创造精神上“工”的价值:“工”为形态,亦为语言,重要的是作为工笔画形式语言的价值所在,是在当代需要重振的“工匠精神”。工笔画是一种具有时间性、需要沉浸巨大劳动的绘画形式,除了艺术家的表达主题和表现方式之外,精神投入和研究性的投入,均需要被关注。这种蕴含在工笔画之中的艺术精神,是工笔画不断走向精进、达到精湛的动力。
其次,在社会接受层面,工笔画提示人们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沉下心来品味艺术,蒙养心灵。工笔画独有的意境和丰富的形式语言细节,能使观众获得更多的视觉体验,增加文化艺术的涵养,在欣赏工笔画不同形貌的同时,能够理解和体验“工”的美学意境,在“工”的精神层面获得更多感知,从而更好地实现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
再次,“工”要落在“当代”。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工笔画也面临着传统的当代转换与创造这一文化课题。工笔画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它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景象、社会关切,乃至于美学追求。工笔画艺术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有着不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视觉思维与艺术表现系统,在媒介、技巧、展示方式上具备了兼融中西、会通古今的可能性。
今天的工笔画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知识结构更丰富,对图像的感知能力也更强,他们利用工笔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和学术追求,拓宽了工笔画的表现力,为弘扬传统精华、开拓新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的艺术探索,不仅反映了工笔画在今天这个时代独特的发展面貌,也在创造新的历史。
范迪安
2016年12月
——2016年“工·在当代”展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