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流体动力水墨交互——艺术与高科技研发相结合

时间: 2017.5.31

流体动力水墨交互是目前世界上以艺术与高科技研发相结合的最新艺术模式 “流体动力交互艺术 (IACFD )” 的首件作品, 标志着在艺术领域里观众可以与知名艺术家任敏教授独树一帜的水墨作品进行深层次互动。

任敏教授的作品具有极高的独一无二原创性,其最大学术价值在于他的作品突破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诸多“规矩”,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抽象水墨艺术语言,这种独特的风格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其技巧手法灵活多变,水墨晕染酣畅淋漓,他的画自然流落于偶然、必然之间,强调极度的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精悍的艺术性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奈人寻味和琢磨。

来自美国硅谷的科学家、工程师张寒松博士研发了世界首创的科技成果: 计算流体力学(CFD), 应用最新的可视化计算技术,让互动和再创作成为可能。这个创新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作品打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隔阂,身处这件作品前,观众不仅用眼睛观看,而且可以改变作品, 亲身参与艺术再创作的实践。对艺术家和科学家来说,水墨在液体中的流动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水墨优雅地流动、扩散、传播,在任敏教授独特的水墨作品中绝妙地展现了出来。科学家从19世纪开始就广泛研究这种流动,这些研究成果成为流体力学的基础,进入现代,发展为计算流体力学(CFD)。如同摩尔定律所预测的一样,过去十年间,计算科学得到指数级增长,这使得实时进行大规模CFD模拟互动成为可能。这也正是这件交互水墨作品背后的技术动力,任敏的水墨作品被赋予生命,观众能参与其中体验创作。感应器捕捉观众的手势和动作,成为能量源,搅动仅存在于电脑内的虚拟水墨混合物。受到观众肢体语言的扰动后,液体的波动基于向量微分方程不断传播、变幻,这个方程从数学角度解释了液体何以呈现优雅运动模式,正是这些数学方程引起水墨分子在液体中流动。换言之,观众将自己的能量注入到作品中,从而在任敏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并发展新的水墨图样和动态。

流动的墨对艺术家和科学家来说都是经典、永恒的主题,这一艺术形式将艺术对形式的感性与力学的科学性相结合,因而显得特别适宜, 不仅以全新的交互艺术模式展现, 而且给观众带来愉悦与满足。其中“交互性”是它最根本的特征,它的外在艺术表现形态则是交互式虚拟展示的最终体现,模糊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展示的表现形式。这种人机互动的艺术展陈与人的观赏参与相融合的新型方式,将会带来一种艺术展示的新语言。

 

水墨交互——艺术与科学的联姻

文/斯坦福大学艺术空间策展人及艺术评论家DeWitt Cheng

达芬奇应该不会料到,在当代,艺术(art)和科学(science)会有如此对立。实际上,现在的这些用词也会让他感到困惑。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还在使用拉丁文,ars的意思是“技术或实践”,而 scientia 的意思是“知识或原理”,达芬奇相信大自然的可靠模型不可能仅包含其中之一。—“达芬奇对流动可视化的观点。”M. Gharib, D. Kremers, M.M. Koochesfahani, 及M. Kemp在水墨交互这件作品中,任敏所创作的享誉全球的水墨抽象画作品与创新科技相结合,这种创新科技更具体地说是由张寒松博士开发的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FD)。该拟真体验将观众置于催眠式的、不断变幻的投影画面中。相机和电脑解读观众的动作,实际上让观众参与创作中,成为共同的创作者。因此,“气”这一中国古代的概念被赋予一种具体的形式,这一具体形式并不是通过书法笔法实现,而是通过发光的、跳动的像素波以电子化形式呈现。任敏的当代抽象艺术是对拥有1500年历史的中国水墨画传统的升级,其与张博士研发的流体动力交互的高新科技结合创造出了流体动力水墨交互的艺术作品,并使6世纪和21世纪形成艺术性的关联。

两代人以前,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倡的形式主义理论认为绘画领域所有的进步来自于有天赋的个体对介质和材料的提升,而脱离现实主义、叙事主义等的束缚。一代人以前,这种教条主义方法被其对立面驳斥并替代,“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艺术不仅是普世的、杰出的,而且是…。因为它代表者精英价值观,它不是为了获得尊敬,而是为了被“打开”、被剖析;观众们实际上可以通过当代社会政治思想的镜头来学习审视艺术,从而被艺术治愈。

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创作都曾是对艺术冲动的不完整描述,而且现在依然如此。最杰出的艺术确实获得普适性甚至是永恒,其通过特殊性和专注性,通过与传统和时代的结合-而不是疏远-实现永恒。这是不同代际间、文化间,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将艺术简单降格为一个程序有损人类所独有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既表现于任敏的绘画作品中,也体现在张博士的科技之中。流体动力交互水墨证明艺术和科学是想象力和智慧的探索,两者相辅相成,当这两条平行线出人意料地相遇时,带来了其单一状态下无法实现的成果。

前美国国家美术馆副总馆长及首席策展人罗杰•满德博士于2012年写到:

任敏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水墨画中。他早期的作品用看似随意的泼墨、晕染更直观地描绘山水,体现了古代中国画的形式与传统。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任敏通过泼墨、扭曲打湿的宣纸、颜色的律动和吸收,实现了一种近乎地质的质感--画面表面看起来像是大理石、宝石、石英和其它硬质材料…任敏通过认真的实验扩展了介质的潜能,并向严谨(的传统)发起挑战。

旧金山亚洲美术馆馆长许杰博士也赞赏任敏在“受控的自由”中表现的诗意般的经验主义:

…我们可以发现任敏作品中至少有三个主题:空间(宇宙学),时间(线性持续)及声音(音乐)。他的作品似乎能够表达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似乎在某一刻,光线打破了浑浊,用喜悦、能量和色彩描绘着世界,就好像泼墨和线条是从音诗中喷涌而出的音符和木琴调。因此,任敏的作品既是抽象的又是叙事的,标志着形状(空间)和色调外观(时间和声音)之间的互动。

满德博士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将任敏与宋元的诗意文人画联系起来,文人画在诗歌基础上即兴创作,用书画描绘大自然透明而持久的空旷及美丽。

任敏的绘画作品极其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诗意,而他所运用的方式并不仅限于语言与笔触。曾就职于斯坦福大学的艺术史家迈克尔·苏立文曾写到苏东坡(11世纪时一位中国画家及学者)及他的同僚是革命者,他们的观念认为“绘画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描绘事物…而是表达画家自己的情感。”同样,任敏也在作品中创造出想象的领域,利用墨色的移动、分离和结合创造出具有随意感的画面,与大自然有机并行。在观众眼中,他的山水作品不仅仅是创作的画面,而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合作产物,这不同于苏东坡和王维。任敏的作品让观众来思索作品的规模、观点和方向。他通过泼墨、严格利用介质与画面留白将其情绪展现为视觉画面。

如果传统中国画通过线条、质感和色调来表现自然的进程,那么任敏的作品则使用抽象的方式达到类似的效果,通过使用抽象表现主义的技巧,如滴落、溅射、喷涂等。张博士的数字流体力学将观众的动作实时地融入到任敏创作的有机图案中,在绘画这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中加入表演,让观众成为合作创作者,而传统静态画作只能依靠暗喻来体现动作。张寒松:

感应器捕捉观众的手势和动作,形成能量源,搅动仅存在于电脑里的视觉上的水墨混合物。受到手势的扰动后,液体的波动基于向量微分方程不断传播、变幻,这个方程从数学角度解释了液体何以呈现优雅运动模式,正是这些数学方程引起水墨分子在液体中流动。换言之,观众将他们自己的能量注入到作品中…流动的墨对艺术家和科学家来说都是经典、永恒的主题,这一艺术形式将艺术对形式的感性与力学的科学性相结合,因而显得特别适宜。

表面看来,对任敏作品进行数字动画设计似乎没有必要,这些作品已经是对变形和变化的暗喻,成熟且令人信服。但是,就如同一千多年前的文人画家拒绝严格写实,采用更富有想象力、更主观的风格一样,如同西方艺术家一百年前出于类似的原因抛弃现实主义一样,“活的”画面的混合介质通过观众动作驱动画面,对观众而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可一窥任敏作品中奇幻而超然的微观-宏观世界。

 

任敏简历

任敏198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毕业于旧金山美术学院绘画系,或硕士学位。近三十年来他在罗德岛美术设计学院,旧金山美术学院和多所美国院校教学。目前任敏教授是美国旧金山美院院长特别助理,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研究生专业的主任,同时也是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研究生导师。

任敏教授参加过许多国际国内的展览。2003他获得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的金奖。任教授的作品被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收藏。他的画册[画中有诗]和[惊喜地意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耶鲁,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收藏。此外,罗德岛美术设计学院,芝加哥美院,加州美院,旧金山美院,明尼阿坡里斯美术设计学院等也收藏了他的画册。

张寒松简历

张寒松博士,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现任Wearalit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及副总裁,Wearality公司位于美国硅谷,是一家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领域的领先创业企业。在此之前,其咨询公司为美国最大的技术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包括谷歌、微软、英特尔和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曾在美国硅图公司担任高级技术职位,该公司致力于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超级计算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设计并开发了驱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以及美国众多飞行训练项目的基础软件。另外,他曾任Roblox 公司(roblox.com)的技术副总裁,该公司出品大型儿童类多人网游,并超越迪士尼成为排名第一的儿童类网站。张寒松博士获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学位,师从图灵奖获得者Fred Brooks,研究方向为可视化计算,包括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视觉及计算摄影。闲暇时间,他热衷于艺术、哲学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