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看到我的作品之后的反应都非常有意思,非常可爱。
“怎么这些书都打不开呢?”一位小朋友摸了摸我的书,疑惑道;有一位女孩子路过我的作品,捂着嘴笑了;有个小伙子撇了撇嘴,一脸嫌弃:“老古董”,走掉了。
书,这样的作品,很多艺术家都做过,那我呢?我怎么去做?我的态度是什么?书,到底又是怎么成为书?书在人类之间起着怎样的影响?看了书,我真的懂了吗?打开了书,我真的打开了吗?
人们谈起艺术,总会有一些简化的定见,比如说:艺术是“重形式”,艺术是“搞怪”,当代艺术“玩观念”,传统艺术重视“美”,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理解艺术魅力的实在途径。如果我们冷静地体察具体作品和艺术史,就很容易发现: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恰恰在于它不被任何定见框住,某种意义上,艺术是逻辑的反面。优秀的艺术,一再违背“矛盾律”和“同一律”,把A与非A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构造出一种令人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的奇妙张力,既冲突又协调,刷新人们麻木迟钝的感官,激活人们去思考和感受,把人引向哪怕一丁点新的可能性,让他不至于在技术与商业严密的再生产中沦为一具机器。
所以,它可能是非常感性的,但却也因此惊起了人们深思自己的“常识”;它可以是一眼望过去非常单一的,但用观察的放大镜审视,又呈现出饶有趣味的丰富性;它可以具有似是而非的“传统”味道,细看却是如此大胆和当代。
这就是唐默熹最新作品《打不开的书》中所折叠的矛盾、冲突、意蕴与张力。让我们试着把它“打开”:
1 “是”与“不是”。
这是著名的《哈姆雷特》里那个著名的问题,丹麦王子所纠结的,却正是艺术所欢迎的。很有意思,当很多观众路过唐默熹的作品,会自然忽略掉它们,因为它们长得太像“书”了,更具体说,是像那种不伦不类,从左往右翻,里面都是简体字,却又线装仿古的地摊式“古籍”,那又有什么新鲜的呢?——表面上,这种“忽视”令人沮丧,然而,若不是这种在展览空间中真实发生的因为“是”而产生的“忽视”,那么,它接下来在驻足凝视的目光中所揭示出来的“不是”就不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惊奇了。我们一定还记得,“似曾相识”的第一印象与“大相径庭”的第二反应是如何让我们在杜尚和沃霍尔的作品面前目瞪口呆。是的,它们是书,唐默熹不遗余力地把它们伪装得特别像一本书,有书的尺寸,比例,色彩,版式,甚至利用木头的纹理加工出老旧古籍的那种黄旧与卷曲,被装订线压出的书脊凹痕,书页残破的斑驳效果……这一切逼真得让人直想拿起来翻开里面的究竟。可是,等你拿起来却发现,根本翻不动,你“被骗了”。
2 感受与思考。
但这种震惊还不是重点。惊奇、“上当”并不是艺术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当代艺术一个普遍的误区,认为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点“惊喜”就足够了。其实,感官上的“新奇”从来都不是艺术的目的,而只是艺术的开始。如果只是停留在新奇,那还只不过是个肤浅的事件而已,无异于在手机客户端上瞬间就被覆盖的新闻时事。新奇的感受必须足以把人们引入思考。——这一点才是难的。唐默熹的作品,抓住了木头与书之间的天然关联,让这种“是”与“不是”的旋涡更深地纠缠下去了,当你说她的作品不是“书”的时候,似乎也不对,因为,一本书在物质上是木质,唐默熹的作品在物质上也是木质,二者并非“两种”。让我们不由得心里一惊:难道唐默熹的作品真的不是“书”吗?难道我们平日所称的“书”真的就是书吗?书到底是什么?书在哪里?
电子书的时代,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书不在竹简里,不在羊皮上,也不在木浆中,书是一个跃然于物质载体之上的幽灵;然而,书又确确实实在我此刻的手中,我托着它,感受着木浆纸的质地、光泽与翻页时的声响,阅读并不纯粹是一个抽象的信息录入活动,它是人性光辉照耀的一个综合活动。毋宁说,唐默熹的“书”把我们从电子阅读时代拉回了精神与物质深度纠缠的人生在世的在场状态,让我们想起:单纯的精神是不够的;书应该是有重量、芬芳、能发出声音的东西。
3 单纯与丰富。
然而,如果只是让我们反思着“书”,这一切很快也会令人疲劳厌倦。
成功的艺术有一个诀窍,就是要祭起自己鲜明而果断的单纯性,但又不动声色地在这种单纯性背后,源源不断地注入丰富性。塞尚的苹果,莫兰迪的瓶子,罗丹的手,梵高的向日葵和麦地,伦勃朗的肖像……无不成为他们为人所一眼就能识别的“区别性特征”。有了这种“区别性特征”,艺术家才自立门户,成为自己。然而,这种单纯不等于单调,在同一个主题下,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变奏”。
唐默熹《不能打开的书》是一个系列作品,几乎每个观众都会说,“这是一批木头书”。然而,事情绝非这样简单,她在每一件作品上都用了心思,她的“书”既包括了传统的《中庸》《天工开物》《世说新语》,也有现代的《百科全书》《昆虫记》《共产党宣言》,还有很多别开生面的小暗器:《不道德经》《小学》……很多书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无法打开,在精神层面上也无法打开,是“不存在的书”——可是,真的不存在吗?
——杨震,哲学博士、艺评人、副教授
如何打开一本《打不开的书》?——观看唐默熹作品的三种方式
图文/唐默熹
编辑/钟钰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