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走进央美专升本的王牌课程:如何高效进行“自我艺术建构”?

时间: 2021.8.2

GIF1.gif

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专升本2.0版正式启动,在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系统化的升级。其中,“自我艺术建构”系列课程,以其高配置、跨学科、精技能的特点,成为美院专升本2.0版的王牌课程。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邀请来自绘画、摄影、书法专业、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五大专业的明星教授,针对专升本学生希望在高效集中的时间内夯实基础、精研专业、提升艺术素养等多重要求,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后研发而出“自我艺术建构”系列课程。该课程以“全专业艺术通识课”的方式,围绕“自我艺术建构”这一核心主旨,试图打通专业壁垒,迅速提升专升本学生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与学科互动能力,体现出美院专升本在教学上的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新方向。

为使有志于“终身学习”,加入美院专升本2.0版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专升本的办学特点,本次我们将邀请大家一起进入课堂,亲自体验“自我艺术建构”系列课程。


第一课:刘延川与《建筑十讲》


课程介绍:“建筑十讲”作为继续教育建筑学的通识课,是由一批兼具国际一流事务所实践经验,和顶级建筑院校学术视野的建筑师及学者主讲。课程以影响深远的《建筑十书》为引子,结合当今时代的新环境,新技术,新理念,每期从十个不同章节切入当下的建筑语境,力求启发,开拓,碰撞出中国建筑的新图景。

建筑学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的生产生活现状:中国激烈变革带来的各种神奇;中国大地每时每刻涌现出来的新物种;中国民间自下而上的新创造。另一个是中国的科技产业环境:中国有最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国有最丰富的AI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国有最庞大的数据资源,中国其实有最好的创业环境!因此,我们要去研究、认识、评判、利用这些只有当今中国才能涌现出来的、无限丰富的资源和场景,去做一番别样的处理。

师资配备:

建筑系师资.png

第一讲:跨入建筑学 - 源起与前沿(黄胤俊&杨凯)

第二讲:城市更新 - 把城市的美好献给你(吴朝辉)

第三讲:当代建筑奇观 – 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李世奇)

第四讲:都市活力的发动机 - 体育馆建筑(陈海亮)

第五讲多:尺度参数化设计 - 城市/装置/身体(徐丰)

第六讲:建筑经典揽胜 – 原型与分类(赵力群)

第七讲:办公建筑 – 为工作而设计(杨凯)

第八讲:设计意图 - 从绘图到建筑、音乐及其他艺术(黄胤俊)

第九讲:近现代中国建筑逸史 - 中国现代建筑之路(刘延川)

第十讲:地产实战 – 活力都市与活力老人(佟晓威)


“建筑十讲”之第九讲:中国现代建筑之路


图片1.png

刘延川

建筑师, 学者, AA March.

言川建筑(YCA)主持建筑师

课程内容:《中国现代建筑之路》讲座以设计实践的视角,展现100年来中国建筑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使命和艰辛历程。

刘延川.png主讲人刘延川在课堂上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现代建筑运动之前,中国和欧美互动中所产生的建筑。自16世纪以来,随着欧美各国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中国风”建筑。随着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晚清出现了以西方空间模式为基础,附加中国元素的中西合璧式教堂。由传教士创造的“中国风格”,纳入到西方建筑师的视野,并在中国的教会大学项目中,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实践。以吕彦直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也是在这个体系下继续发展和完善。随着中国营造学社以及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对中国建筑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核心元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简化,变化的实践路线,并一直持续至今。也提到了美术家提倡的“美术建筑”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png

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1979-1982

第二部分聚焦于1912-1920年出生的八位中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华揽洪、李承宽、冯纪忠、黄作燊、贝聿铭、王大闳、徐中、戴念慈。通过分析他们的经历与作品,展示1950-1980这四十年间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和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梳理中国现代建筑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发展。在追寻前辈来时道路的基础上放眼未来,思考新一代建筑人应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并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

建筑2.png

戴念慈设计的阙里宾舍 1983-1986


第二课:姚璐与“摄影的自我艺术语言建构”


课程介绍:继续教育学院摄影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贴合社会发展需求为主,引导学生从“重结果”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重调研”、“重实践”的逻辑思维模式,以兴趣出发自主深入学习探索交叉相关课程从而广泛学习摄影专业领域知识,建构完整知识框架;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断启发自身的艺术灵感,深化思维逻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全局观与管控意识,并能够将想法不断延展、深化并最终可以付诸实践;通过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美育素质,培养具备从事影像相关领域工作技能。

师资配备:

src=http---n.sinaimg.cn-photo-transform-20170522-1h_S-fyfkzhs8684233.jpg&refer=http---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jpeg

姚璐 

1967年生于北京

1987-1991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获学士学位

1991-1998   《中国国土资源报》编辑、记者

1998-2000 中央美术学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联合举办摄影艺术研究生班, 

获昆士兰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硕士学位

2019  获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学博士学位

2000- 今 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内容:摄影语言产自西方,但在东方文化的体系里已经生根开花,摄影的普及和与艺术的联系,成为我们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它的手段再先进再变革,但是通过镜头去看世界这个没有变,它的特点是操作与视觉的结合,结合当今艺术的互通和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员梳理并介绍摄影历史以及摄影作为艺术语言在当今艺术中的作用是本课程的目标。

课件1.jpg课件3.jpg本课程课件

基于此,本课程以宏观的介绍摄影语言的特色和与摄影有关的艺术,让学员了解摄影语言的延展性,和在当代语言下的内容摄影的作用。

课件4.jpg课件8.jpg本课程课件

本课程以讲座形式为主,以宏观的大艺术为背景作为主线。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掌握了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但掌握它们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天赋、创作力、想象力,艺术开始逐渐被束之于高高的神殿上,变得权威、神秘、不可及。工业革命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提高,并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深刻影响。在人文主义大旗下,艺术开始追求自由与个性化。人人都有享受艺术及创造艺术的欲望,这也为摄影产生提供了人文条件。课程分析个案涵盖从上古时代的岩画、古典的绘画到影像语言,再到今天人们在艺术世界中看到的一切。

课件  6.jpg课件5.jpg本课程课件


第三课:孙景波与“自我艺术建构”


课程介绍:艺术创作是一个精神产物,源自于个人的内心及成长路上所受到的影响,孙景波先生通过讲述生平的艺术之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从少年时期对绘画的热爱到青年时期在云南工作时候对生活的热爱,在改画组工作学习中从对历史的尊重到对专业学术上的严谨,带着对壁画艺术创作传承下去的任务回到央美壁画系任教。本次讲座通过讲述自己在不同阶段对艺术创作的不同理解不同发展,让学员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对自我艺术构建的基本方向。

师资配备:

20149171030510.jpg

孙景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导师组组长。

课程内容:课程主要以孙景波教授的人生与艺术道路时间线发展为脉络,通过梳理和讲述艺术家的从艺经历——包括孙先生如何与绘画结缘,到少年附中毕业,而后又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艺术信仰,在创作中收获一位艺术家的自我。本课程希望经由主讲人生动、真实、鲜活的案例自述,帮助并启发学员们完成一场自我艺术建构。

图片2.png孙景波19岁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不久,就响应组织号召,

赴云南支援美术事业。其间《阿细新歌》《阿佤山人》

等作品带着鲜明的民族色彩。

图片3.png杰出的大型壁画,有时承载着一部民族兴亡的历史,

有时是一幅宏伟、壮观、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像一座座历史的纪念碑一样,具有震撼观众心魄的视觉力量。

图片4.png成吉思汗陵壁画《一代天骄》是孙景波壁画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画面呈现出恢弘的气势,具有史诗般的意义。

图片5.png为了创作好《贞观盛会》,孙景波不光不避劳顿多次深入实地查考历史建筑原型,与专家多番探讨唐式建筑结构特点和大型朝会活动典仪的合理性,用心收集古代西域各国人物造型和服饰资料,还做了大量文字、图片记录和案头笔记工作,为的是最优化地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示盛唐气象。


第四课:周博与“艺术家论”


课程介绍:“艺术家论”课程聚焦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家?在历史上,艺术家是受过特定教育、特定身份的人是艺术家。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们以艺术的名义来发表看法,但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艺术都有意义。本课程通过技艺、观念、修养、时代、经营、自我留个层面,讨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艺术家这一重要问题。

师资配备:

周1.png

周博,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设计史、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

课程内容:1、技艺:“技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次课程通过梳理艺术史中“技艺”的不同意涵,启发学员对于“技艺”的深入思考与发展可能性。

截屏2021-07-27 下午6.37.47.png

“艺术家论”课堂课件

2、观念:当代艺术所强调“观念”包含着艺术史中长久讨论的理论问题与创作问题,也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野。从柏拉图、柏拉图主义、黑格尔,到近代的美学家克罗齐,都强调观念的重要意义。课程通过艺术理论与作品个案的结合,深入艺术中的“观念”系统,讨论“观念”在艺术中的介入与发展。

截屏2021-07-27 下午6.38.07.png

3、修养:修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知识。中国的艺术传统,重视“修养”。一个艺术家的成功的自我构建也与修养息息相关。

截屏2021-07-27 下午6.37.58.png

4、时代: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作是时代的一部分。艺术家与时代的复杂关系,是课程第四部分着重的讨论层次。

截屏2021-07-27 下午6.38.27.png

5、经营:艺术家的“经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艺术的经营;另一方面,是经营自己的艺术人生。艺术家应当如何经营作品、经营自己?是本课程第五部分的分析要点。

6、自我:艺术,是艺术家自我的延伸。艺术家需要有自我,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艺术的风格特征来表达艺术家的自我。


第五课:王春辰与“自我艺术建构”


课程介绍:王春辰教授为专升本学生开设此课程,从西方美术史的角度出发,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艺术的社会属性,并从历史,哲学和批评三个维度探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主体性”,即观察自然世界的态度。从“主体性”关联到作为一名艺术家独立思考,保持怀疑,积极探索的态度,在创作思维的层面给予学生们新的灵感,并鼓励学生们多以艺术思维思考问题,学会发现,积极摸索属于自己的创作体系。

师资配备:

王春辰.png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史学博士、

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课程内容:1、从透视关系探讨艺术的魅力:绘画最讲究的就是关系,艺术也是关乎透视关系的,即在平面中反映出透视的关系。很有意思的是,透视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透视关系不光存在于作品之中,我们的大脑和眼睛也会反映出不同的透视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视角都是不同的。而这也正反映出艺术的两个特性:艺术是流动的,它是发明,是创造;同时艺术是在创造过程中保持高度怀疑态度的。

IMG_6694.jpeg主讲人王春辰在课堂上

2、从现代主义的兴起谈观察自然世界态度的变化:文化是有基因的,但文化的发展一定是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的过程。“印象派”兴起后,绘画体现出更多的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感知,而不仅仅只是具象的物体。当然,每一种艺术流派都包含了诸多文化,从社会发展,文化观念再到每个艺术家的个人修养等等。因此作为一名艺术家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培养自己独特的对世界的看法,充分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IMG_6701.jpeg课堂一览

3、从艺术的“主体性”关联艺术的探索方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艺术视觉形式的发展和分化不仅是社会变革,逻辑演化的产物,更是自身对于“主体性”的建构过程。这里的“主体性”是存在于艺术和社会关系之中的,因为艺术本身就充满着社会属性,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体性”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种“不确定性”,因为艺术本身便是在探讨“不确定性”。每一种艺术流派的背后都容纳了诸多思想观念,甚至表达了一个时代。“主体性”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怀疑态度。写实并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衡量艺术是要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从哲学和批评的层面来看的。因此一定要善于从艺术思维的层面去发现,善于学习,敢于表达,才能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审美融入到个人创作之中。

IMG_6696.jpegIMG_6710.jpeg精选各个时期著名艺术家进行课堂分析与讨论

4、从“绘画复活”启发艺术家的个人提升: “绘画复活”是和观念艺术相挂钩的,“绘画复活”和“绘画死亡”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只是通过绘画去模仿世界,摄影机的出现无疑是会使得“绘画死亡”。但如果画家在画作中表达出了情感和观念,摄影机作为机器就做不到了。因此现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了摄影的影响,而这里的“发展”指的就是观念的改变。艺术是不分先后,不能以技术语言判定的。可以写实,可以抽象,但一定要经历变化。因此每个艺术家要从“观念”出发,多体会,多实践,打开视角和思维,找到目标和方向,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体系。


看过5堂精彩的专升本课程

内心有一份“美院梦”的你

准备好加入2021年美院专升本了吗?

让我们一起践行“终身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