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从小到梦想就是做一个艺术家吗?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高茜:不是!梦想做动物学家和天文学家。
记者:谈谈怎么走上艺术之路的?
高茜: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实差点学习了民乐。但我不喜欢在舞台亮相,所以学习了绘画。
记者:对当前美术教育,或是目前的艺术状态的看法
高茜:目前自己从事美术馆教育工作,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有些不解。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差强人意。
记者: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艺术家有谁?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女性艺术家有谁?
高茜:宋徽宗、莫兰迪。
记者:谈谈您最近的作品。
高茜:更加在意画背后的问题。
记者:身为女性在艺术创作历程上有遇到困境吗?过度强调艺术家性别是否会让人忽略作品中的其他特质?
高茜:没有。作为艺术家性别不是反映特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我创作时从没考虑过自己是什么性别这个问题。一些特质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记者:对从女性视角去表现艺术的个人看法。
高茜:不管什么性别的艺术家都会反映出自身的特质。
记者:普通中国女性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高茜:首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要被误导。
记者:你有什么爱好?
高茜:享受生活是最大的乐趣。
记者:作为艺术家,您认为男女有别吗?
高茜:有别。
记者:您是如何处理个人事业发展与家庭的关系的?
高茜:我的事业和家庭是一体的。
高茜简历
1973年生于江苏南京
1995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8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上海美术馆教育部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
1998 ‧举办【高茜工笔画个展】。南京
2001‧参加【中国花鸟画三人展】。美国丹佛
2002‧参加【海上风—上海当代艺术展】。德国汉堡
2003‧参加【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获三等奖。上海
2004‧参加【非常融合—当代工笔画名家新作展】。北京
2004‧作品《晚礼服》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海美术作品展】获艺术奖。上海
2004‧作品《晚礼服》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杭州、北京
2004‧参加【中国工笔画精品邀请展】。北京
2005 ‧参加【中国美术之今日展】。韩国
2004‧参加【新锐工笔五人展】。南京
2006‧参加【新锐上海——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上海
2007‧参加【“水墨在途”2007新水墨艺术大展】。上海
2007‧参加【现代中国美术展】。日本东京
2007‧参加【当代新工笔邀请展】。南京
2007‧参加【学院•经典——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工笔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武汉、北京
2007‧举办【两面性——高茜作品展】个展。上海美术馆
2008‧【中国新视像——来自上海美术馆馆藏当代艺术展】。意大利拉斯佩齐亚
2008‧【幻象.本质——当代工笔画之新方向】。北京
2008‧【2008上海水墨人物画邀请展】。上海
2008‧【学术与经典——当代中国画水墨邀请展】。南京
2009‧【左手右手——当代艺术中的伴侣】。上海
2009‧【学院工笔——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北京
2009‧【2009中国花鸟画大展】。南京
2009‧【水墨新锐年展】。北京
2010‧【女人说——中外8位女画家邀请展】。上海
2010‧【百年••女性——中外女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上海
生活的日记--高茜工笔静物观感
张见
高茜在我的印象里更象是一个作家,而不是画家,从她闲时散记的片言只语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作为一个女性对周遭生存空间的一种感性的,细腻的,甚至略显颓废的个人体悟。正是因由这样的生活状态才能让我们透过画面看懂她的内心世界。从我认识她起,她对于生活的敏锐与善感同她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就一直融合地显现在她的绘画作品中。
从1995年以来,高茜的画大至可分成两个阶段。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人物为主,画面可以理解成作为一个女性对90年代末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真实描绘。题材多为闺中好友,画面呈现出叙事性的倾向,显露出自幼成长于古都南京熏陶下的文化品格与学院素质。当时在南京就曾引起不小的注目。从1999年开始,高茜便致力于工笔花鸟的创作。从古城南京来到繁华都市上海,生活环境的变迁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依旧归因于她的性格,对于自然事物睿智而细微的感悟多过她对于这个复杂人类社会的关注。从画面气氛与技法而言,则依然承袭了原先人物画的已有高度,依然抒写的是一种带有都市贵族气质的女性潜质。
根据画面内容,我更愿意把她的画称为"工笔静物画",以区别原先我们对于工笔花鸟画的认识范畴。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年来的作品越发透现出一种文学性的美,一种非纯粹的绘画之美,一种慵懒的女性化的美,这是一种有意识状态下却又象初生婴儿般的本能的反应。
对于图案的偏爱更是能反映出她内心传统的一面。我们能从那一遍遍不厌其烦的,看似简单、机械的描摹中隐约感受到闺阁女工的温婉之美。这种私人偏好与传统心境的美妙结合,强化了画面女性化的特征。
而对画面其他组成要素的选择,譬如,一面平实的镜子,一把造型温软的木梳,一只让人忘却岁月的绣花裹足……无一不彰显出那种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关怀。
对于技法,高茜表现出的素养是古典式的、学院式的文人画传统,这得益于金陵深厚的文人画底蕴,只是高茜赋予了它一个全新的女性化诠释。春蚕吐丝般线性造形,平面化处理是其一贯忠实的路线,奠定了她对传统中国画血脉的传承。当然,高茜也一直不愿降低传统技法在画面中的"绘画性"表现。
那么,为什么传统中国画血脉的延伸给了我们非同一般的当代感受呢?首先是在图式上,画面构成起了扭转的作用。一种平常而又非常的室内静物摆放方式,加上诸如蝴蝶、蝉、飞禽,甚至空气等室外场景的有意识的混合,使视觉上有非现实感,产生一种看似不合常理而又非常合理的心理感受,强迫观者产生记忆,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她的世界。而这种超现实又显然不是思辩性的,只是她与另外一个她的闺中的一段对话或是一个幻想。在色彩运用上一反传统工笔画"随类赋彩",一种西式的甚至带有女性化倾向的色彩观起了很大作用,浅浅的粉红,淡淡的幽蓝增强了画面的神秘感,加上对绘画材质的完美把握,使水色在纸绢上所留下的痕迹也透露了纯属女性独有的聪颖和灵动。当然最重要的是诸多无序因素都能被高茜潜移默化地掌控在她对文学性的理解之中,这是现代都市女性的自我生存状态一种有意识的表达,象一种倾诉,向你娓娓道来。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对于自然客体的简单描绘,倒有"以人寓物"之意。正是这一意识使所有的"传统"永远地远离了传统,使高茜的画有如由蛹化蝶般从自己特有的中国式女性视角切入当代。
与高茜做朋友,所有人都会感受到她对于朋友的思想上的开放,但她几乎从不和朋友聊她的画,在对待自己的画时也缺少应有的"功利心",她从没把画画当成她应当的事业,而只把画画看成是记录心情的日记。用文字来表达她的画总是觉得无力,倒不如看她累积平日思絮的点滴文字。而做为我,有机会能翻阅到她记录的那些私语,才能理解到:原来她的事业,是抒写她自己的生活。
缠绕的浪漫与哀愁——高茜的“新”工笔画
江梅
工笔画作为传统的中国画科目之一,在文人画兴盛之后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文人画强调笔墨的自由表达、直抒胸臆,这显然不适用于工笔画讲求严谨细致的刻画的特点。近代以来,无论海派、京派还是岭南派,工笔画都不是主角。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美术运动的开展,艺术创作手法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工笔画在少数具有现代意识的画家的努力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程式化图式和内容被新的充满现代感的形式和观念所取代,当代人的思考和情感被注入其中。工笔还原为艺术家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与技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更为年轻的画家步出校门,他们以一种更为轻松自由的心态来从事工笔画创作,没有传统的桎梏,也没有要进行艺术革命的负担,他们从个人趣味出发采撷视阈内一切感兴趣的图像和精神资源,无论古今还是中外,糅合于一体,用以建立自己的“新工笔”图式语言和风格。他们成为了中国画界工笔画领域里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长期生活和创作于上海的高茜,即为其中具有相当表现力的一位。
高茜的绘画是在继承传统工笔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绘画、十八世纪矫饰主义艺术的某些趣味,再结合西方现代的一些形式构成观念和超现实手法创作而成。她的画面,构图机巧,色彩典雅,手法细腻,风格温婉,在同辈画家中,自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和气质。
花鸟鱼虫、桌椅镜匣、瓶盏布幔、云天水域……这些日常的物件和景致,经由画家浪漫的想象和绵密的思虑,在笔端呈现出一幅幅颇具意味的梦境般的画面。那些镜中的云天、窄瓶中的金鱼、扑向灯火的飞蛾、悬空的被彩蝶环绕的华服……显得柔美而脆弱,那淡淡的欲罢还休的浪漫与哀愁,那无来由的烦忧与困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隐秘的渴望与激情,仿佛是魔法水晶折射出的画家内心飘渺的幻景,也象是一个午后白日梦者醒来时刻的片段记忆留存。
高茜曾自称其性格与创作带有“两面性”。笔者自其画面理解,所谓“两面性”应是指绘画落笔时所投射于画面的心理、情绪以及思考上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乐观与忧郁,扩张与内敛,感性与理性、梦想与现实……如此诸般思绪、情肠,纠结缠绵,剪不断,理还乱,通过生动细腻的绘写呈现出的则是一幅幅淡雅安谧梦幻般的景致。
将一种私人化的心理经验方式带入创作,高茜试图以自己的艺术方式不断挖掘自我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诠释着自己对于生活、历史、传统以及现实的理解与感悟。她的创作,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探触和揭示了当代都市女性心理经验层面的真实、梦想与困惑。
完稿于200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