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首先谈谈关于这次展览的缘起,以及您对“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的了解、看法。
张新英:我是在2002年的时候,开始策划版画群体的学术展览,并有意识地在策展的过程中,通过群体的创作面貌反映当下中国版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趋势、所涉及到的问题以及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思考。02年开始,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了近十个全国性的版画学术展览,关注的对象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版画家,但基本上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版画展览,学术梳理日渐系统完善的同时,对于中国版画当代语言形态转换问题的忧虑也日渐增强。近年来,版画界一直在探讨“版画”概念以及“间接性、复数性”等版画本质问题,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传统版画概念是否阻碍了版画艺术的当代发展。我们也的确可以发现,从14届全国版画展到18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版画的总体面貌基本没有大的改变。所以2004年,我策划了一个题为“定格差异”的曾经在中外留学深造过的成熟版画家的展览,期望通过对差异的放大,能够对当代中国版画的沉潜状态产生一定的刺激和影响,但最终的效果并非尽如人意。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相对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打破版画的传统概念,在版画的呈现方式上给艺术家以更充分的条件和更大的自由,以帮助版画实现语言形态的当代转换。而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员的创作状态正契合这一理念。2007年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刚巧联盟的几个主要成员都在,于是就达成了这个展览的意向。
我和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的大部分艺术家都有过多次的学术交往,也对他们的作品和创作状态比较了解。我认为联盟是一个能够坚持用地道的版画语言来做“当代艺术”的群体,联盟成员不但是各地方版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都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相对活跃的艺术市场,对于当代中国版画的语言形态和语言的当下性问题有着深入的学术思考。尤其可贵的是联盟的社会公益性质。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是保证一个艺术家艺术生命常驻的必要条件,其结果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即保持了与社会的必然联系,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公共元素,在观者中产生更大的共鸣。新世纪以来,美术馆尤其是官方美术馆特别重视自身的社会公益性的体现,联盟的社会公益性质和美术馆的当代价值实现不谋而合,这也是关山月美术馆倾情策划这个展览的原因之一。
记者:这个展览主题叫“我在•视听体验”,这个主题的涵义是?
张新英:“我在”即一种自在自为、不为潮流所扰的状态,“视听体验”则是我们根据当下中国版画以及当代艺术发展的学术状态而作出的学术尝试,联盟成员一方面通过自身沉潜的艺术创作追索人生的真谛,一方面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行为来探寻艺术自身的真正意义。
记者:据我了解,这次展览做了一些实验性尝试,加入一些新元素,比如声音艺术等跨界的融合;展陈方式上也有变化,譬如异于传统的版画展陈观念,用了很多大尺幅等。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展览的情况么?作为策展人,您想通过这个展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获得一些什么样的突破?
张新英:是的,标题的“我在•视听体验”本身就说明此次的展览除了通过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的创作面貌来呈现当代中国版画的语言形态外,还在艺术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性尝试,比方架上的和架下的相结合,视觉的和听觉的相结合,理论的和实践的相结合等等,传统的版画首先强调的就是间接性和可重复的复数性等特质,而我们此次的参展作品包容了一定数量的绝版独幅版画作品,如唐承华的布上综合材料作品;另外就是如您注意到的,此次展览有超过半数的展品超出了版画传统的尺寸限定,如陈琦的长8米、高3.8米的绝版水印木刻作品、周吉荣的长4米的丝网综合材料作品、苏新平的长3米、高2米的套色木刻作品、张广慧的长6米的独幅木刻册页和长4米的独幅木刻手卷等等。其实这也不单纯是一个展陈观念上的改变,更是对传统版画概念的间接性和复数性进行意义的追问。我一直认为,间接性和复数性是版画特有的,是不错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艺术创作自由度的一种制约,尤其是在当代语言环境下,版画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落差本身也说明了这一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解决版画艺术语言的个性强调和艺术的当代发展这个共性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我近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声音元素的跨界融合是我05年就已经有了的想法,当时是出于对版种、画种等概念和艺术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对于版画概念的讨论一直是和版画艺术的当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同后来的好多人都在争论徐冰《析世鉴》的出现是否属于中国版画实现当代转换的标志一样。我以为,不论是架上的版画和油画,还是架下的行为和装置,都只是艺术家惯用的语言方式而已,而一个人的演说是否吸引听众,并不在于他操的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关键在于他说的是什么?又是否说得明白?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中没有必要固守哪个画种,而应该让艺术表现像拿方言说话一样自然而然。如果把这个理念进一步强化,便由视觉的绘画延伸到了听觉的声音。
出于这样的学术思考,2008年我们曾经在青岛美术馆举办过一个题为“方言:关于当代版画艺术语言方式的思考”的展览,提出了纯化艺术语言的理念,并同时提出了版画如何在精粹“方言”的前提下实现科学的当代转换的问题。此次的展览从学理上讲是前次展览的一个延续,也是将展览作为一种语言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以及艺术作品的展陈方式对前一个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解答。这个展览如果按传统概念严格来界定,并非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版画展,或许叫做以版画元素来实现的当代艺术展更为合适。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语言元素的纯粹性和呈现方式的自由多样性,声音艺术对于传统演奏方式的摒弃和对于现实生活中声音元素的重视,正是我们青睐于斯的理由。
指望一个展览就对当代中国版画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似乎并不可能,如果说我对这个展览有些什么期待,只要业内的朋友们能够认为这是一个还蛮有意思的展览,并由此启发更多的更有趣的版画语言形态的当代尝试就足够了。
记者:谈谈版画的特殊语言形态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尤其是当代版画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位置。
张新英:这个问题不太好谈,我一直认为,版画和其他的艺术语言方式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也不存在什么重要与不重要、主流与非主流的问题。至于版画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的特殊位置,那也是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赋予的。在当代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我这么多年来一直策划的都是版画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的观念中,版画有优于其他艺术种类的更加重要的位置,而是我也像那些对版画情有独钟的艺术家一样,版画是我的方言,用版画来说事,最能够说得明白。
记者:对中国当代版画的当下状态和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可以从版画的学术梳理、版画理论的建构、新老两代版画家的创作情况以及版画市场与收藏现状等等方面谈)
张新英:这个问题比较大,这么紧的时间很难说得清楚。这里有一篇前几年写给《中国美术馆》杂志的文章可以作为参考。当然,最近几年中国版画的发展已经又出现了很多的变化,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慢慢探讨。
记者:关山月美术馆对中国当代版画的关注比较早,很多这方面研究工作也一直在进行,那么以后还会继续在这个领域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呢?
张新英:关山月美术馆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关注、研究、整理分几条主线:一是延续这些年的学术方向,保持对中国当代版画,尤其是中青年版画群体和版画现象的持续关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对新涌现出来的青年版画家群体和现象关注的力度,争取能够鼓励并培养出一批紧随当代艺术发展步伐的版画新人。二是继续加强对版画史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版画历史的还原工作,一方面对老一辈的版画名家进行系统的收藏和研究,一方面对中国版画的历史从大艺术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及文化状况进行还原,以此为版画史的研究和撰写做一些必要的基础工作。第三是继续版画的普及教育工作,通过展览和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当代形态的中国版画。第四是扩大与外国版画的联系与交流,以扩大中国版画的国际视野,为中国版画的当代发展尽一份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