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白明:从传统到当代,从中国到意大利——现代陶瓷的多维度对话

时间: 2018.10.7

2018年9月22日,“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陶瓷作品展”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开幕展出,主要呈现了中国年轻一代陶艺家在当代的创作活力,以此反思这一传统艺术门类在教学中的现状。陶瓷艺术,从传统而来;展览,自中国而来。作为一个文化事件、话题,这形成多重维度的“对话”,呼应着展览主题。

采访人:张文志(中央美院艺讯网编辑)
受访人:白明(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系主任)

艺讯网(以下简称“艺”):白明老师,祝贺“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陶瓷作品展”在威尼斯成功开幕展出。首先,我们想知道这个展览怎么从中国来到威尼斯的;另外,展览总是话题性的,那这个展览主要关于哪一方面的思考?

白明:其实这个展览,就像这个主题“对话”一样。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一年前,我获得的消息是主办方希望给我个人做一个展览,但我当时正在为筑中美术馆提名第二届中国年轻陶艺家双年展,我将这些名单和有关资料与对方进行了沟通,希望能在威尼斯做一个特别的中国年轻陶艺家作品展。主办方还是希望我以参展人的身份进入展览中,展览名也改为“白明与他的学生陶艺展”。所以这个展览本身对我而言是被动的,但确定主题以后也让我充满兴趣,我觉得这个展可以做的很有意思,尤其是在威尼斯这个有着双年展传统的世界著名艺术之城,探讨一个于我来讲从未涉及的主题,通过作品探讨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以及传承方式。
展览背后关注的话题也超越我对展览本身的预期。在这个主题下,我推荐的年轻艺术家名单也做了调整,所有参展艺术家都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的学生。而最后的艺术家名单,也是由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博物馆策展人与意大利国际展览机构We Exhibit Srl 亚洲负责人徐栎栎最终确定下来的。同时也感谢九漆堂文化投资集团总经理游艺对整个展览的大力支持。

艺:这个展览是师生作品展示,您本身也是有着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的陶瓷艺术教育者,您可以谈谈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吗?

白明:在陶瓷教育方面,其实我没有什么经验与成果,像这个展览一样是被动的。中国大学的教育早已成为体系,虽然体系之中有很多会让个别教师困惑和不适的地方,甚至会有很多明显的问题,教师也无能为力。但我还是相信,观念的变化会让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充满思想。在上个世纪末我认为中国艺术家缺乏的是对世界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出版书籍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资讯,梳理了世界现存陶艺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的,20年过去了,这本书的成果通过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获得了验证。其后我也撰写了关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书籍,此书的出版在西方引起了比在中国更大的关注,并出版法文、英文版在世界发行。我认为教育不完全在课堂,也不完全是教师的理论传述。艺术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视觉的问题,首先要解释理论的问题。所以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思考贯穿自己的创作,只有这种相互的验证才能体现教师独特的感知能力。以我几十年来的教学,我认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整个时代对学习充满功利。

艺:关于陶瓷艺术,其实不少当代艺术家也使用陶瓷这种媒介,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不少学生就使用陶瓷做作品。一个是专业的陶瓷院系,一个当代创作对陶瓷的材料运用,这两种艺术思维有怎样的区别或共通之处?

白明:中央美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两个学校从建校之初就面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这种传统持续到现在,虽然清华美院扩展了绘画专业,中央美院也扩展了设计专业,从学科上说,这两个学校现在没有区别。但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央美院更注重艺术的表现,清华美院更注重与生活的关联。集中到陶瓷材料上,中央美院有着鲜明的将陶瓷材料仅仅当材料使用的特色,而清华美院则明显更符合陶瓷教育的传统和工艺要求。清华美院陶瓷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庞杂而系统,同样是四年时间,对学生的教育涵盖了陶瓷艺术的方方面面,从传统陶瓷设计、陶瓷装饰、陶瓷塑造到现代陶艺,从工艺到烧成,这些都成为我们60几年来陶瓷系教育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这种区别非常明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两个学院的教学都是面对这个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面对的问题和借助的材料与方式也是共性的,都离不开泥料和工艺和烧成。

艺:对社会大众或者美术馆的观众来说,欣赏陶瓷艺术一方面考量陶土材料、制作工艺等,也欣赏器型的工艺之美,更大一部分是欣赏上面的绘画。其实陶瓷从古代开始就与绘画关系密切,古代瓷器上的绘画从题材、技法等都与文人绘画关系密切,明清以来还有专门的瓷板画。那在当代陶瓷艺术与绘画是怎样的关系?您在绘画方面的经验或观念?

白明:这个问题很专业,这也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特色,当代陶艺与绘画的关系不像传统那样更多的是以图案的方式,只是表达一种唯美和材质的视觉愉悦之间的关系,现代陶艺虽然也有大量的以绘画进入创作领域来的门类和以此成名的艺术家,但绘画本身并非成为陶艺的主体,而是作为陶瓷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衬托出材料的独特质地、形态,在这一点上,绘画更多的不再是均衡的图案,有些观念的表达极随意的出现在陶瓷材料中,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审美方式的、新的、与绘画相关的艺术形式。

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之所以辉煌灿烂,我想这与自古以来盛行的茶饮文化有很深关系,这种日常生活为陶瓷提供了艺术生产的需求和环境。那今天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日常的生活、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

白明:因茶饮文化的盛行催生了贯穿于中国瓷器文明史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茶具,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茶具之丰富、之多样、之不同、之讲究、之尊贵在世界陶瓷史上都是极其独特的现象,从这也证明了中国陶瓷的历史其实就是与生活美学息息相关的历史。今天的陶艺创作与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生活同样息息相关,甚至更加直接和更加本质,比如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制瓷人在一些手工茶具上面已经获得很好的收益,也使许许多多的大学培养的陶艺家仅仅依靠日用陶瓷的手工制品既获得声誉,又获得经济来源。除了这种生活性用瓷以外,现代陶艺也是与时代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包括泥与我们的关系,对待器物和表现的态度,对待釉料、泥料的观点与看法,正是这个时代催生了我们既受益于传统,依着传统的审美向未来走所产生的必然的一种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诸多利用陶瓷进行表达的艺术方式,当然这种方式是相对隐形的,但却是强有力的。

艺:从展览的作品来看,很多作品都看到诸如当代文人画、观念艺术、抽象艺术、极少艺术的影子,那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与当代语境的关系、现状又是怎样?

白明:你的提问其实已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当代陶艺就是在时代和国际的当代艺术语境下多元和融合的一个现状。在中国,相比其他的艺术门类,遍布全国的陶瓷产区又让中国的现代陶艺更加拥有创作与材料及烧成的多样性,而这些元素,无论你怎样的“现代”,都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艺:假如上一个问题是思考现状,那从时间纵向维度看,现代陶瓷与传统陶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白明:时间最主要的特征是指向未来的,我们可以随着这个维度向前追溯我们的文明,但所有的文明都是依赖着可触及的实物来找到坚实的落点,陶瓷艺术恰恰是这种具有永恒感的、人类发明的艺术形式。无论今天的当代艺术如何发展,我们无法割裂与传统、与民族性审美的渊源联系,我们的创作主要是在形态研究上,但大部分陶艺家所使用的泥料、釉料、烧成其实与《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陶瓷成型方式相差无几。现代陶艺传承的是我们的美学,是中国人独特的对待物、对待造器、对待手艺的朴素、真诚的情感。尽精微,致广大,我们是借助于物、手艺来理解自然和人的关系,这一点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看待形式的角度及这些形式与个人的关系。

艺:本次展览从中国来到威尼斯,这不仅是您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对话,也是中国瓷艺与西方瓷艺之间的对话,虽然陶瓷缘起于中国,但西方文化在后来的各种文化交流中认识了陶瓷,也发展出自己的陶瓷艺术。现在西方/意大利在陶瓷艺术方面的状态?中国与他们可以有怎样的交流或启发?

白明:这个展览最大意义恰恰是策展人伊丽莎白所提出的“对话”。“对话”两个字我们说的很多,甚至从小就说,但“对话”落在陶瓷艺术门类,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落在大学与传统产区之间,落在中国与意大利之间,就变得丰富多彩且真实、鲜活。

意大利也是一个在欧洲拥有较发达陶瓷文化的国度,他们著名的“法恩扎国际陶瓷双年展”,对世界现代陶艺的推动有目共睹。中国和意大利的陶瓷交往历史悠久,从马可波罗到法恩扎双年展。此次我们受邀在奎里尼艺术基金会现代美术馆举办展览,其实是策展人寻找到了一个极其独特的点,那就是中国古老的艺术门类在今天呈现出来的鲜活创造力,以此展开多维度“对话”,这个点既可深,往历史、往渊源、往过去里延伸,也可如辐射般,向外延、向当代、向世界扩展。很感谢策展人和奎里尼基金会所选择的这样一个角度,它让我们借助他者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师承与传统和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因为这个展览,使我以他人的目光看待我的学生,借助这样的目光,让我惊喜的发现我们的陶瓷艺术在今天的年青一代人身上表现出的勃勃生机和让人惊喜的丰富而充满才情的表达。他们拥有良好的技术,有极为敏锐的角度,他们在共同的教育课程中寻找着各自的不同,是这些不同让所有的“对话”充满意义。

开幕式中观众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讲座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展览中被博物馆、收藏家所关注的这种热情让我倍感自豪。当一个小小的群体,从事着陶艺这样古老而伟大的艺术门类获得的任何鼓励、探讨、好奇,尤其是源自于一个博物馆的介入和尊重,格外让我感到自豪,而这里参展的艺术家只是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中的一小部分,我相信未来中意陶瓷交流还会更加自由、方便和多样。

图/艺术家、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