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思想方式,也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创作面貌,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各种多媒体、跨媒体艺术的发展,近期还有AI创作的艺术品进入拍卖市场。那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是否影响到艺术史的书写呢?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期间,中央美院艺讯网采访了法国国立艺术史学院院长埃里克•德•沙塞(Eric de Chassey),这些艺术发展的新状况似乎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史的认识和判断,他认为也没有对艺术史的书写产生太大影响。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2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
采访对象:埃里克•德•沙塞(法国国立艺术史学院院长)
采访撰文:陈同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艺讯网:埃里克教授,您好!虽然今天我们论坛讨论的话题是“全球艺术史”,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涌现,也在当代艺术领域发生着重要作用。随着数字艺术的发展,您觉得应如何定义艺术?它对当代艺术史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埃里克:你指的是狭义的数字艺术还是广义上的数字艺术?如果从广义的数字艺术角度,我尽力回答。首先,我认为数字艺术对艺术史的写作改变不大,似乎跟我们的工作还不太相关,除了我们逐渐习惯获取大量信息外,我也并未看见太多变化。生活中我们仍然期待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发生,告诉我们并改变我们,但事实上,我们的目光只能关注一个地方,比如我们欣赏画作或者雕塑。因此,我不认为数字艺术带来的变化大到足以影响艺术史。
我认为数字化还是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更容易获取图像了,而且由此产生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那就是不再关注艺术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有些东西是取决于艺术品材料的,材料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当你面对简单的复制品时,那是绝对无法获得真实材料的感觉。印在书本上的复制品与现实中材料做成的作品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能一眼看出印刷品的质量是很差的,所有它也无法代替亲眼看到珍品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数字印刷品实际上是不好的,但我们往往觉得它不那么坏,所以当我们观看复制品时,有这样的倾向,认为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作品。
艺讯网:如今在书写艺术史时更加多元化,您认为在书写艺术史时我们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在书写时如何对待主流与非主流艺术?
埃里克:我不知道。比起其他事情,我对有实际意义、复杂的事情更感兴趣。我不认为主流是个很好的标准,用它去判定某件事情是否有意义,我也不认为主流与他者的比较是定义是否有意义的好方法。我确实认为现在首先肯定要看一下所有东西,然后重新使用这些材料,所以现在还无法定义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关系。
艺讯网:这次艺术史论坛分为了三个板块,而您是第一个板块“跨文化的艺术交流”的主持人,关于这个话题,您对做方面研究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埃里克:首先是要学习其他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还应该学习世界上的其他语言,比如法国学生也应该学习中文,而不仅仅是学习法语、英语,你们也应该多学习其他语言。学习多元的语言,就意味着接触多元的思想和不同主体的历史作品,当多种语言发生碰撞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历史作品之间的关联。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就是试着以不同的语言建立国际化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建立一些联系,在联系的基础上,你能思考更多的东西,产生更多的想法。
艺讯网:最近出现了人工智能艺术,而是新闻说还获得了很高的拍卖成交额,您怎么看这种艺术?
埃里克:我对此毫不关心,也不关注这个。我认为这种艺术不好,我更喜欢实际性的事物,如果创造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我会很开心。这种人工智能艺术或许能吸引更多话题,但是现今,这幅图像作品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只是做过的事情的重现,是艺术品的复制品,我觉得很无聊,没有新意。在这个产业里,所有的想象都来自发生过的事情,它只是在之前出现过的艺术品的基础上再加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