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4年5月12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被采访者:2014年雕塑系硕士毕业生朱利页
采访人:叶圆凤
问:你在雕塑系学习了8年,首先请你谈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雕塑系?本科是第几工作室?
答:我是2001届本科生,在上完一年的基础部之后,选择雕塑系是被一种开放而严谨的思维状态所吸引,我现在每次踏入雕塑系都能强烈感受到同样的氛围。我本科是第三工作室,第三工作室的方向是观念与材料。
问:你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又是什么?你在这两个阶段的学习中分别收获了什么?
答: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是“观念与材料研究”。我自己在本科时段更倾向于观念,研究生阶段更倾向于在观念和材料的辅助下,做雕塑的本体语言研究。这两个阶段对我的影响分别是:本科阶段,我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了西方的思维体系。从泥塑学习,到观念与材料的学习;可以说我在本科的大多数时间内,对从西方传入的当代艺术乐此不疲。但到2005年左右,我便开始感受到一种缺失。这种缺失渐渐比当代艺术带给我的乐趣更强烈。于是我也慢慢开始了对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在这些阶段中,第三工作室对待艺术的严肃又自由的学术态度,使得我任何阶段的艺术和研究兴趣都获得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问:你今年研究生的毕业作品是什么?请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你的毕业创作。和本科作品相比,是否有所延续,又有什么新变化?
答:我的毕业作品是在催眠状态下的一系列雕塑绘画和行为实验。分别尝试了不同层次的催眠和半催眠状态,目的是将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当成是实验的对象,来研究艺术本体语言和人之间的关系。
我本科的作品是完全建立在观念体系下的。我这一次的作品,不能用观念或者材料的思维体系来概括。如果要谈它们和观念或者材料的关系,是在于:它们被用来研究包含着观念和材料的艺术本体语言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可以说与以前作品的关系,是一种深度的挖掘,而非线性的延续。
问:那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让你想要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呢?或者说作品的构思来源于哪里?
答:特别的原因是在于,希望自己能在艺术中得到更深度的共鸣。在催眠之前,也尝试了其它方式,但催眠方式对我个人来说更直接。
问:今年的毕业生中,你比较独特,除了美术馆的主展场外,还把雕塑系通道画廊作为分展场,想来研究生期间做了不少作品。此次毕业作品系列是你研究生三年的思考总结吗?此外你还有哪些其他的创作思路?
答:可以说是研究生阶段的思考总结。我现在对创作思路的想法大概是这样的:一方面,会将我这次的系列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可能不会彻底舍弃从本科阶段开始的纯观念创作,这些都决定于我将来的研究意图或者表达需求。
问:你的作品比较抽象,对于雕塑的“写实”和“抽象”,你是怎么看的?
答:在这次的催眠研究中,我对写实与抽象有一些新的认识。
对于原始思维来说,可能有两种并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生物思维,一种是抽象思维。
生物思维将所有物质和空间都生命化,最后产生了宗教,上帝是这种生命化的总和。宗教形象的描绘(宗教绘画和雕塑)是这类思维的直接体现。
与这种生物思维并行的,是纯粹的抽象思维——类似于几何形象的不断变奏。
人在催眠状态下,当进入纯粹的抽象思维的时候,是无法进入纯粹的生物思维的。但回到非催眠情况下,人的思维可能是可以瞬间交替出现这两种思维,这种瞬间交替非常快,以至于人可能会认为同时在进行两种思维。
但相对于原始思维来说,我们现在常见的写实,同时运用了这两种思维,在节奏的把握上是抽象思维的,形象的描绘上,又动用了一小部分生物思维。相对于纯粹的宗教形象描绘来说,写实是一种类似把上帝抽离的宗教形象描绘。有另一种崇拜代替了上帝的位置,这种崇拜是所谓的“现实”。
在进行写实塑造的时候,因为需要不断的平衡抽象和生物思维,所以我们在写实塑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很多的理性控制。
问:你的创作除了雕塑外,还有水墨和录像作品,选择这么多媒介进行展出的原因是什么?较为全面的展示是想要表达什么观念?
答:多媒介展示是为了更清晰的将催眠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展现出来。
问:你对自己毕业作品的效果还满意吗?谈谈你的创作过程和面临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答:比较满意。
因为这次创作是实验,所以,创作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我要研究的对象。所以我的过程是不断的发现,在催眠过程中,呈现的各种状态。比如,在催眠状态下绘画,是非常顺畅的,每个笔迹都完全记录了思维的走向。而在催眠状态下做雕塑,身体会被雕塑材料的达到一定量的重力感所干扰。这种干扰的程度,也是我研究的一部分。如果出现干扰,就会出现意识的调整,这种调整和打断,在雕塑制作中,对雕塑语言有什么影响,等等都会被客观的意识到,而非当成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问:您怎么看此次雕塑系研展的整体面貌?在全院的研展作品中,哪件(或哪几件)作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我的感觉是这样,每个同学可能都面临自己的艺术问题,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虽然部分还是受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有为创作而创作的成份,但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意图还都是比较纯粹和沉静的,总的来说,大多呈现了同学们各自,非常个人的艺术想法。
因为我展场不在美术馆,我只粗略的看了一下全院展。我还是例举雕塑系的作品吧,我比较熟悉。我觉得从创作的初衷和把握整个作品的心态来看,我比较喜欢杨洲和陈颖的作品,感觉比较纯粹。
问:在你的作品制作过程中,你的导师展望老师有没有给过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呢?
答:展望老师非常鼓励这次实验。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他给我的建议是,实验过程的纯粹化,对出现的各种细节和问题,要充分的尊重。虽然这次实验看上去是非常主观的,但我领悟展望老师指导的核心内容是:要用最客观的心态去观察自己在催眠中的主观反应,这种反应包括思维本身在催眠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催眠后思维对材料的反应等等。
问:之后还会延续毕业创作的思路吗?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和规划?
答:毕业后会延续这次创作的实验。毕业后的规划可能是把这次实验作为一个基础,继续深度挖掘原始思维的其它可能性。
朱利页简历
2006年7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系,观念与材料工作室 学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在读
展览
2005年5月,“示弱主义”,索卡当代艺术空间,中国北京(群展)
2005年11月,“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澳门(群展)
2008年,“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澳门(群展)
2011年,“孵化器”,荔空间,中国北京(群展)
2012年,“跃然纸上”,龙艺榜,中国北京(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