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4年5月14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被采访者:2014年版画系硕士毕业生朱佩鸿
采访人:曹文倩
问:你是从上海美术学院附中然后到本科研究生一直在央美上来的,能谈谈这几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你的创作和未来艺术生涯的影响吗?
答:上海和北京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上海给我更多的感觉还是它的海派文化,有更多的霓虹灯、车流、广告牌带给我那些五彩斑斓的城市颜色,我的色彩的鲜艳感和灯光感最初就是源于上海的那种城市的感觉。因为在上海生活的缘故,这种感觉强烈的印在了我的骨子里。刚开始来到北京的时候我会有些不适应,基础部画画的时候发现周围的同学色彩都是比较偏灰的,这可能是北京这里环境所影响的,沙尘暴雾霾所带来的。因为不自信,我花了很多时间想要让自己能够画得灰一点。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这是我自己的一种特点,我没有必要去更改它。特别是本科以后上了李帆老师的思维转换课,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个课程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在艺术这个领域里面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很多人认为颜色画得灰和真实才是对的,我的颜色可能有些浪漫情调有些显得不真实,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才是最真实的。本科阶段我是李帆老师和苏新平老师带的,那个阶段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属于我的风格表达。到了研究生阶段追随苏新平老师学习之后,他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不仅对于一幅画的指导,而是作为一名职业艺术家的整体状态和素养的培养以及艺术格局的确立。
问:从你的创作过程看,《我的空间》系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酝酿期,能谈一谈你从09年那段创作的瓶颈期到最终创作出《我的空间》系列的过程吗?
答:大二下乡写生的时候我们去了山西平遥古城,我发现了在古老的城墙上面有很多电线或者是装饰的盒子,于是我就开始持着对古代物品上的现代痕迹的怀疑态度来描绘这些痕迹,这就是我的《墙》系列作品。在做完这一系列之后我就开始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因为我不知道在对城市的这种描绘后我还要继续哪些探索。因为有很多艺术家画痕迹,但是如何从这些痕迹中来阐释你对这个城市的态度是我所需要考虑的,这就是我当时的困扰。
接着我在生活中继续了对痕迹的探索,《干花》系列作品就是随后产生的。在干花系列中,我依然用我鲜艳的颜色表现原本应该是枯萎死亡的事物,因为死亡未必就是灰暗的,我们若用灿烂的心去对待就会是另外一种效果。在这之后,我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版画,探索各种不同的媒介,想要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在某一个晚上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提取之前的那些痕迹,然后用我《干花》中的那些象征死亡却又鲜艳的色彩来表达。那天晚上我就画了我的第一张《我的空间》,那张作品的形象是很破碎的,我就加了点投影,放到了一边。后来苏老师和李老师说要看画,同学也都说这个作品有点意思,于是我就试着做了一张大一点的,就是《我的空间》的第二张。这个时候我其实对件作品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还在做探索。因为那个时候情感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就把这个当作一个情感的宣泄点,不断的尝试这一系列作品。我后来发现我做这个作品是出于一种很本能的处理的状态,当我心情很欢快的时候我就会用一些鲜艳的颜色,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会用一些比较灰暗的颜色,画面的组织也成为了我心情的一个反馈了。
在这期间我还做了关于色点的其他的尝试,这次展出的《绿洲》其实是一种新的转变,原先对于心情的本能表现转变成了我自己对城市的诉求。画面看上去可能更像一个地图或者一个马赛克拼贴,我在制作这整个作品的时候其实是想表现我心灵的一片绿洲,这片绿色更像我心灵的栖息地,是一种罗曼蒂克的感觉。是我自己主观创造的一个城市空间,在北京这样一个灰蒙蒙的城市里面,我希望有这样一片绿色。
《绿洲》是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创作的,因为我一直在找一些色彩去表现生活中被忽视的东西,然后想用哪种颜色来表达我对城市的感觉。我的画室窗外是灰蒙蒙的,连绿色的植物上面都是灰色的,我就想难道我以后就要画这样的城市吗?所以我试图表达这个城市所缺失的,寻找在北京看不到的,我想要的城市的色彩。
问:请谈谈你创作的状态和过程。
答:我画画的时候会用5600k的灯打在画布上来保证我的颜色和画册中印出来的是一致的。其实在国内大家对丙烯的观念是很落后的,大家都觉得丙烯画出来的感觉就是亮亮的,其实丙烯分为哑光的,亮光的,固体半透明的丙烯。不同的品牌用胶量的不同达到的颜色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在国外交流以后那边的艺术家给我的建议后,我开始了各种试验探索发现的,原来丙烯的效果也可以这么棒。
我会做各种色彩的试验,我买各种不同的绿色。我尝试不同牌子的绿色,我会刷到让我觉得最舒服的那个颜色为止。我也不会去考察各种绿色的源流或者是心理感觉,仅仅是从自身出发,是一种很私人化的出发。我很佩服的一个艺术家是杰夫·昆斯,它对技术材料运用的追求做到了一个极致,并且用自己研发的方法和技术帮助了很多艺术家。对于我来说我做丙烯,我就希望我对丙烯的运用能够达到一个极致。我需要通过试验来探索怎么样用丙烯在纤维油画布上达到我想要的那种平整的效果。
有一个阶段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是想好了再去画,但是后来我发现作为一名架上艺术家想不如动手来得直观。我会把我的很多想法都画出来,然后不断的调整。可能我会同时画好几幅,然凭感觉来画。其实作为艺术家需要一种很强的工作强度和状态,我的父亲也是一位艺术家,他到现在每天都是从早工作到晚,他的这种工作状态为我树立一种榜样。
问:《我的空间》系列是你从本科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坚持创作的主题,在这期间你还有过其他的尝试吗?
答:是的,我也有做过其他的尝试,但是都是探索我生活之中的色彩和色块,点和线的组合。我曾经做过一个电阻的作品。在做一个纯白色的建筑模型的时候我们,我想是不是把模型中白色的比例人换成彩色的制造一种天使悬挂的感觉,这个作品会更灵动,从这次尝试开始我发现城市中许多被人忽视的星星点点的色彩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于是我就做了一系列用彩色电阻组成的游乐园式的空间,这可能是我自己的一个小世界,也可能是在别人看来有些荒诞的场景。还有一段时间我做了一系列的书,那时候我在思考色彩空间的问题。我觉得色彩不一定是平面上面的。刚好版画系新买了一台激光雕刻机,于是我就在电脑里面画一些图形然后雕刻出来,不同的色彩压制出来。
问:你怎么看此次版画系研展的整体面貌?在全院的作品中,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版画系每一年的毕业展其实有一个特点是你会发现每个同学都在做不一样的东西。不仅局限在版画或者是传统画种。像张文超做的是那种活动性的作品,董亚媛则是做的对传统木刻的探讨,像石苗苗则表现的对水帘洞的自我认知的表现。
今年的研展相比去年的来说我认为在展示空间的利用和展陈方式上都更合理了。同学们的作品都在力图表现出更新的东西,我想可以用时髦这个词来表达吧。同学们的作品都更轻松了。
问:《我的空间》是布面丙烯作品,你并没有选择传统的版画的表现形式,你是怎么看待不同艺术门类或者是画种之间的跨界的。
答:从我自身的感受来看,我认为是有需要而跨界,而不是为跨界而跨界。如果你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你的想法和作品的画,那么跨界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不是国画系的就一定要画国画,雕塑系的就一定要雕一个人体,这是没有必要的。主要是看你自己的艺术追求需要别的手段,那么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问:在你的作品制作过程中,导师有没有给过意见或者建议呢?有没有其他人对你这次创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的呢?
答:有很多老师和同学也有提过意见说我是不是应该和社会热门事件、政治这类事情联系,我也有考虑过,但是反复思考之后我还是觉得对于精神的诉求对我来说更加重要,如果制作这个作品变得很刻意我就不会很舒服,所以我还是坚持了我自己的这种想法。这次《我的空间——绿洲》系列的产生,也是受到苏新平老师的教学理念对我的影响,本来也想过要关注社会和政治之类的热门事件。但是在几次和苏老师的交流之后,他给我的感觉是艺术家本身对于自己语言的一种纯粹的追逐。画画本身并不是要去画什么,而是作为艺术家你所画的作品能承载你怎么样的精神,所以我就更加坚持了自己的那种追求。
我在创作过程中会经常和我女朋友还有我妹妹讨论,她们都是学建筑的,无形之中其实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我对空间和色彩的理解可能也与这些讨论有关吧。
问:之后你还会延续《我的空间-绿洲》的思路吗?毕业之后你有什么打算和规划?
答:是的,我还会继续围绕《绿洲》进行创作,因为它让我自己更具呼吸感,它很轻松,不会有太大压力。艺术家的创新不需要推翻他之前的东西,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想要把《我的空间》系列作为我一辈子创作的题材。可能我这几年围绕绿色,过几年我可能会对城市有其他的色彩感觉。我也可能会尝试用影像,装置等其他的方式探索我对城市的感觉。
毕业以后我还是想要做职业艺术家,因为我的父亲和老师为我做了一个榜样作用,我想还是要坚持下去。
朱佩鸿简历
2006年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
2009年 作品《我的芭比梦》参加观想画廊 “幸福年代”展
2010年 作品《墙》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油画展览
2010年 作品《点线面》入选“第十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创作与教学年会作品展”
2010年至2012年 作品《我的空间》系列参加今日美术馆七棱镜版画四工作室联展、白兔10年展悉尼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部分馆藏展、北京红门画廊二十周年两代艺术家展、北京龙艺榜画廊冷血展、“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收藏展”、入围“时代风采-2012中国百家金陵画展”、UP SAPCE 画廊“我形我色”联展
2011年 作品《墙》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十年》展览、“师法自然2011上海美术家画展”
2012年 作品《ERP41》参加新加坡 LASALLE 艺术学院 “6tropical lab”
2013年 作品《我的空间》《干花》系列参加韩国全州市“NETWORK21c ART Festival 2013”
2014年 作品《我的空间-灰度》系列参加深圳“学院力量-新绘画报告第一回展”
2014年 作品《我的空间》系列参加“庆祝法中建交五十周年(1964-2014),中国艺术家作品巴黎邀请展” 地点:巴黎17区市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