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4年5月22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楼
被采访者:2014年建筑学院毕业生梁以刚
采访人:曹文倩
编辑:张文志
问:你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美院建筑学院学习的,你觉得建筑学院或者说美院的教学是否有给予你一些独特的东西?
答:建筑学院在美术学院的大环境下,这和其他的传统工科建筑学院不一样。首先是深厚的造型和人文环境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审美方面的影响。其次在建筑学院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是今后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在北建院的实习机会也让我能够了解和适应成为建筑师后会面临的实际问题。还有,就是美院强调的对开放自由态度的追求,塑造了我们内在独特的一部分。这个广阔的背景,是美院给我们提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筑学院采取的是工作室制度,每个工作室内部很团结,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又特别好,这种制度也是我们很大的优势。工作单位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机会。
问:你觉得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学习有哪些不同呢?
答:我们研究生的毕业作品是由论文和毕业设计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是需要有机结合的。其实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很清楚了,我们是学术型硕士,应该更多的关注研究和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本科阶段的技术和实践,所以我也更多的关注建筑背后的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试图发掘更深层次的内涵。研究生阶段的毕业创作如果只是设计就显得太淡薄,如果能够将设计和论文结合起来,也是对自己三年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我经常和其他专业方向的同学做交流,特别是文化遗产方向的同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意识到之前本科的时候太多关注技术方面而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因素。
问:能和我们谈谈你的毕业设计的创作起源和构思吗?
答:我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关于纪念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问题,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研究生二年级工作室的时候接触过这些方面的东西,做过一些规划项目,涉及到一些老的东西的保护问题,就对当下新与旧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产生了兴趣。那时候在江西省广昌县做一个项目,那边有一个村子叫贯桥村,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高虎脑战役的宿营地,我们要在保护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寻找村落继续发展的机会。这个遗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村落——与福建区域的交汇处,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另外还有高虎脑战役这样一段历史存在。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些保护性的工作,还有如何利用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个地方更好地发展。我的论文和设计就是从这样一个起点开始的。论文把这个地方定义为一个纪念性遗址,纪念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对过去一段重要历史的还原,其中包括对其中人物、历史、事件的还原。最后我们将贯桥村定位为结合了历史纪念与教育和传统文化展示相结合的文化空间,针对红军遗留下来的战斗旧址、卫生所,会议室、指挥部等历史遗迹进行修复,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结合并补充新的元素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高虎脑战斗纪念园。
我的设计和论文是紧密结合的。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一般性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后半部分是设计的实践方面,包括纪念园的规划、环境和建筑的干预、自然环境的整合等。其中,有的建筑偏重原址展示,设计中以祠堂为例做了一个保护设计的案例。有的建筑价值一般,但是可利用的价值很高,设计中以粮管所宿舍为例,将其改造成了高虎脑战役纪念园的游客中心。再有就是一些扩建和新建的项目。例如村口的纪念碑广场现状是很差的,我们对它进行了修正和扩建,在广场上新建了高虎脑战役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明确了广场的边界,强调空间围合感,形成相对完整的纪念园的入口,在视线和路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上串联起纪念园的其他组成部分,同时还扩大了展览空间。
问:你的毕业设计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选题,在做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答:这个选题是比较大,当时和导师讨论的结果是既要做得完整,又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举例说明遇到某种问题该怎么应对,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经过这些年的设计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个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第一次涉及到这种遗址对象背后的文化部分,对其挖掘和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对保护和利用发展平衡点的控制也是比较困难的,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我们一开始做了大量的调研,深入到当地的民众,在当地采集了很多信息。当时留下来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文字信息,还有很多东西都是口口相传的,那些老人很多已经八九十岁了,很多记忆都比较模糊,所以他们有很多资料实际上已经丢失了,这样一来前期一些工作的进行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希望当地的政府能够配合我们,这里面需要很多的沟通。当然我们也需要避免那些夸大的描述。在整个调研和设计的过程中,我的导师吕品晶教授有很开阔的视野和经验,他给予我很多指导。另外在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的配合下,他们提供了能够支持我们不断往前推动的信息,使得项目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问: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呢?
答:遗址工作离不开保护,这其中就有很多限制,如何在现实当中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兴趣点之一。另外在设计方面,感兴趣的是新建的那部分,因为这部分可以给我更多的发挥余地,这其中就涉及了纪念馆这块儿的设计。新的部分不能够对旧的遗址造成损坏,它们应该在大环境中保持和谐统一。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是以历史为背景,以叙事为线索,综合考虑它的特殊背景和意义,认为不仅仅作为一个展示空间,还应该能够重现当时战斗的一个场景和精神。最后我选择用三角的逻辑来协调和组织空间形态,表现当时那种激烈的、不确定的战争环境。纪念馆和现有的村落建筑在体量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如何对它进行体量上的控制需要考究,并通过一些设计手法使它很好的融入当地的环境。另外它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我需要考虑的,如何吸引和引导游人,能不能促进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设计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需要考虑。
问:你是怎么看待你们这一届毕业生作品的整体面貌的?在这次研展中,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我觉得建筑学院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保持了对现实的关注,这也是每一届学长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的毕业设计能够对我们未来的工作起到铺垫的作用。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英雄纪念堂的设计,这个设计不仅塑造了高质量的空间,更展现出对建筑背后人文精神的表达。
梁以刚简历
2011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工学硕士)
2012 德国凯泽斯劳腾工业大学 交换生
2006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学学士
项目和实力经历
2013 江西广昌高虎脑战役纪念馆
2013 江西广昌高虎脑纪念地景观
2012 内蒙古额尔古纳私人会所
2012 缅甸仰光玉石博物馆
2012 河北武强周窝音乐小镇
2011 南京S.DEER时装总部办公楼
2010 海口天利酒店
2011 Kinh.architects(北京) 实习生
2010 BIAD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