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郭红梅:面孔后的故事——CAFA美术馆馆藏肖像精品展

时间: 2014.7.16

时间:2014年6月29日
地点:中央美院美术馆办公室
采访记者:黄碧赫
责任编辑:朱莉

2014年6月27日—2015年1月2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策划的“经典藏品”系列展的首展“面孔后的故事——馆藏肖像精品(油画/素描部分)”在中央美院美术馆2B精品展厅展出。本次展出的作品是从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肖像画精品。中国20世纪以来的油画肖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是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第二个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最后是自文革结束至20世纪末。本次展览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

艺讯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次策划“经典藏品”系列展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构想?

郭红梅:这个构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公益美术馆的职能,让美术馆成为藏品的舞台而不是坟墓,我们馆的藏品不是永久地放在库房里,有计划地将“经典藏品”公之于众,更好地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公众服务。再者,因为我们馆的藏品主要来源于家属和艺术家捐赠,定期将我馆对藏品的保管和研究工作向业内及社会公示,以兑现对捐赠人、家属的承诺,对藏品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定期的展示。第三,我们希望将央美美术馆的空间充分而又全面地利用起来,计划逐渐将4楼以及2楼精品厅固定作为馆藏作品长期陈列展示的专用厅,以便与其他场地的临时展呼应。以区别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美术馆只做临时展,不做藏品陈列展的传统做法。

艺讯网:去年北平艺专西画、中国画精品展获得很大成功,这次的“经典藏品”系列展对去年的那两个展览有什么继承和发展吗?

郭红梅:是的。这个系列展也是刚刚启动,这一次展览的筹划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匆忙。所谓发展,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对单件藏品研究的力度和深度,比如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作品说明,可以让更多观众对作品有了解,通过单件作品,使观众比较轻松、愉快地、逐渐地积累艺术史的基础常识。如靳尚谊先生的《青年女歌手》的作品说明,涉及到此作品是靳尚谊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经典作品,这就使得公众对于新古典主义有一个基本了解。而在了解新古典主义的同时,也使公众对于当时的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有所了解,还会对苏派绘画、新时期绘画有所了解。而此作品在构图上借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会使观众也对《蒙娜丽莎》有一个新的认识。此幅画背景的处理也有艺术家文化上的考虑。这样就能使公众对于这幅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有一个全面且较为深入的理解。其他的作品也大致遵循了类似的学术规范。另外一方面的发展在于主题性更明确或者说更小,这次的展览是从题材上选择了肖像画这个题材。因为北平艺专展做得是断代史性质的展览,也就是1918年至1949年,这是民国美术发展过程中比较经典的时段,也是我馆藏品比较丰富的时段,关于北平艺专的那个展览是将我馆自北平艺专成立至建国前那30来年的艺术史的发展进行清晰的脉络梳理。通过将北平艺专这一精英画家云集之地作为展览的主题,以管窥中国近代艺术史的发展。这次以题材为切入点,从民国时期、五六十年代苏派美术到新时期美术,是对艺术史的又一次梳理。

艺讯网:为什么首先选择肖像画这块来做经典藏品展?

郭红梅:因为我们在清理这一阶段作品的时候,发现许多重要的代表作品都与肖像有关,因而才确定了这样的主题。另外这也与之前做的两个展览有关。一个是北平艺专展,另一个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这两个展览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百年的一个梳理,北平艺专展现的是20世纪早期到1949年,“青春万岁”展现的是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美术。而这两个时段也是我们馆藏品相对丰富的时段。这次的肖像画展就是在这两个展览的基础之上的一次深化,主题性更明确,也是对在这两个展览中没有展出作品的一个补充。比如,吴作人的《王合内像》、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像》;另外,应学者和公众的要求,将罕见的作品再有机会展出,如李叔同的《半裸女像》、吴法鼎的《旗装妇女像》、李毅士《陈师曾像》以及齐振杞的作品。此外,还有欧洲原作及临摹精品,如库尔贝(疑似库尔贝,即便不是库尔贝的原作,也是一件极其精彩的肖像画作品),巴斯蒂恩(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导师)等艺术家的作品。

艺讯网: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怎么把握“经典藏品”的标准?

郭红梅:这个问题很好。我认为大致是从三方面考虑的。首先,所选作品一定是在艺术史上具有节点、里程碑意义,如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像》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具有推进艺术史的价值。第二个标准则是杰出艺术家的代表作或者是其发展阶段上的重要作品,如徐悲鸿《男子正侧面速写》,虽然在艺术史上不具有里程碑意义,却是艺术家早期艺术历程中的油画精品。第三个标准则在于,作品本身非常杰出,但是种种原因世所罕见,如李叔同的《半裸女像》、常书鸿的《女裸体像》,吴作人的《王合内像》、齐振杞的《双人肖像》、李毅士的《陈师曾像》等等。

艺讯网:展览第三单元标题叫做“新中国肖像画的多元发展”,不过就展出作品看,似乎只看到苏派一路,文革时期、新时期的作品的鲜有涉及。关于这部分的选择,您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郭红梅:你观察很仔细也很专业,但首先更正一下,并不是只是苏派,还有靳尚谊的新古典主义,虽然只有一件作品,却代表了一个艺术发展阶段。文革的红光亮的确是故意没有放,因为文革时期红光亮十分常见,另外精品厅展线很短,放不多作品。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这块应该放进去,但是我馆缺少这一块的藏品,我们这个展览也是给社会特别是艺术家及其家属一个讯息,我馆藏品的序列收藏势在必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的收藏工作,积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90年代之后的作品没有涉及是因为这个展览主要涉及的就是新中国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阶段,这一点我在前言中已经说明。

艺讯网:您觉得做这种经典藏品展对于央美美术馆的典藏和研究的意义何在?

郭红梅:我认为意义非常重大。首先,我们将藏品研究深入下去,而不仅仅只是展出,对捐赠人、对学术界、对社会都有交待,使学术界看到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不足。使社会公众对经典作品有更好的了解,另外,就是刚刚谈到的,我们鼓励和呼吁更多艺术家关注、支持公益美术馆的收藏工作。使美术馆的藏品形成完整的收藏序列,为持续深入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艺讯网:作为主要策划人,您要向观众传达的“面孔后的故事”是什么?

郭红梅:我们希望通过不同历史时期肖像画的变化看到中国油画发展的历程。因为肖像画是油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我在前言中也有提到,肖像画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作为一个画种和题材被固定下来,这个题材有着非常浓郁的人文气息,通过肖像画能看到油画的发展历程。另外,透过看肖像的相貌神态,能够感受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气息。我在前言里列举的五幅肖像作品,都是肖像这个题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作,比如第一幅是文艺复兴盛期英国画家凡·戴克的《亨利八世像》,具备了古典主义肖像画的全部特征,崇高庄严,一半神性一般人性。接下来有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表现了英诺森十世阴险狡猾的人性特征,淡化了作为教皇的威权,另外就是伦勃朗感人至深的自画像,体现了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到了现代主义,我选择了毕加索综合风格的作品《哭泣的女人》,艺术家自身对于艺术形象的一种感受或情绪。透过这些作品,观众能感受到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气息。回到我们这个展览,比如李毅士的《陈师曾像》,体现了那个时代传统文人的温文尔雅。到了后来的苏派这块,则非常平民化,我们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此外,从不同艺术家对待、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中感受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很容易体会其中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是肖像画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