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花叶子剪蝴蝶有感

时间: 2007.11.3

花叶子剪蝴蝶有感

在“花叶子的博客”看到这些蝴蝶,对称的图式、古朴的造型、程式化的装饰手法,让我以为是一位民间老到的剪花巧手所为,后来看到作者留言,才知道她是个年轻人。但可以想见,作者对传统剪纸下了较大的功夫,这种功夫不仅仅是造型样式上的,在传统符号运用方面也都表现的得体合理。比如用蝴蝶中套花表现“蝶恋花”、翅膀上装饰云朵表现空中飞舞……都是传统剪纸中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她运用得很熟练。

这让我感觉到,中国传统剪纸的技艺并不会失传,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剪纸,在学校没有学、大学毕业了的花叶子自己也学着剪出来好看的蝴蝶,还有很多的剪纸爱好者甚至痴迷于这种艺术形式,它怎么会“失传”呢?

 我记得早些年下乡采风时,和台湾汉声的朋友访问陕西省安塞县的马生兰大娘,她要给我们表演剪纸,我问她剪什么,她说剪狮子;我说跟她学着剪,她很不屑地看我一眼说;“那你怎能跟得上?”剪开了,我开始慢慢地相跟着,后来着急了,早早就剪好,打开摊平叫她“指教”,她很惊讶,但很会圆场,说;“这娃能学。”但她自己剪得更认真更加起劲了,生怕剪出来的比不过我。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与可敬的老妈妈比个高低,我们向她们学习的最重要的也不是剪纸的技术,而是传统民间艺术的质地。现代人不比老辈人笨拙,又有更优良的物质条件,在技艺上比老辈人好是应该的,但我们缺少那样的一种质地,这种东西的“失传”是令人遗憾的。

比方说,有人对传统民间剪纸的造型感兴趣,就去模仿,现代美术青年学过写生,画人体都可以很准确,模仿民间剪纸的造型表象并不难,但是,这些造型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否能够在传统的造型原理指导下自主地创造形象?这就难了。

关于传统剪纸风俗的“失传”是无法挽回的趋势,这是因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已经与昨天不同。民俗的土壤变了,古老的花儿无法在现代乡村的土地上开放。

趁着现在花枝还没有完全枯萎,我们应当尽快地去记录整理,尽最大可能保存给未来一份完整些的存档,这存档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将永远提供给子孙万代所需要的营养。

我要不断地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只有“博物馆化”才是唯一出路,千万不要依赖“申遗”,也不要寄希望于“原生态”,否则,留下来的只能是一片鼓噪之后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要警惕现在有些人以“开发保护原生态”的名义,制造一些假的“剪纸村”,让这里的农民“以剪纸为本”,其实不过试图搞一个以卖剪纸为生的旅游景点而已。当然,能“扶贫”固然很好,但不必打着“原生态”的幌子——这些渴望生计的农民大多原已不会剪纸,也没有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现学现卖——遵循着“什么能卖剪什么”的“商业原则”开始了经营。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绝不可能代表这个地方的“传统民间剪纸”,更不可能具有传统民间文化的内涵。然而,大多数来这里的国内外“游客”以及一些不知情的研究者都会以为:这就是“传统”——传统的面容被毁了,传统艺术母亲的面容被毁了。

花叶子并不说自己是“原生态”,但她学习到了传统的剪纸技艺,她就剪自己的作品,剪进了传统的意味,显示了现代人的能力。将来若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那就未必是蝴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