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邱振中:起点与生成”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绘画、文字、书法三类作品百余幅,也展示了邱振中作为书法家的多创性:他在书法中所取得的成就运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为中国当代艺术开一生面,揭示了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转化的广泛的可能性。2014年3月16日,CAFA艺讯网记者约访邱振中,阐述了展览作品的创作理念,也与其好友李秀勤(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探讨了书法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诸多关系问题。
采访时间:2015年3月16日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馆咖啡厅
采访记者:张文志
艺讯网(以下简称“艺”):邱老师,您好,此次展览在美术馆回廊展出了一套组画《山海经•前传》,这些画面的物象是您根据《山海经》想象画出来的吗?
邱(以下简称“邱”):跟《山海经》没有丝毫关系,有人说邱振中作品的题目根本不重要,这一套作品就是这样。至于画面图形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所有的基础是草书,草书的特点就是线条的流动性,还有空间的随机生成。看这些画面,可能像这个,像那个,但实际上是书写过程中的一点点意趣,整个图形是很随机的。
艺:那这种随机生成的图形跟抽象画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邱:我一直觉得我这个画就是抽象画,但很多朋友看了以后认为不是。因为标准的抽象画是一种理性的构成,生成的原理、动机不一样,我这个是凭空构想出来的图像,这个图像是有生命的,像动物,像植物,但却什么也不是。今天钟涵老师跟我讲,看完你这个展览,再看楼上齐白石的作品,我觉得你就是齐白石后面的一个阶段,这是对一个画家很高的评价。可能是我找到了一种生成机制。
艺:展览中还有另外几件作品也印象深刻,像是用文字图形组成的,形象却没有可识性,但又不是《山海经》那样随机生成的,它是有一个具体的参照对象。
邱:那几件作品是用没有考证出意义的文字为元素创作的,叫《待考文字系列》,每一字都是汉字,但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批文字材料的图形特别新奇,因为语义不存在,我可以自由的选取,我可以在一些很简单的构架中呈现局部空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文字跟认识的汉字结构差距很大,完全考证不出来,单独拿出来完全不像汉字,就是一种符号,所有人都不用它来写书法,我是第一个用它的。
艺:我们熟悉的很多书法名帖,其实都是书法家的书信,并不是艺术创作状态下的作品,而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我在看您作品的时候,也在想您当时是一种什么状态、情境?
邱:这是个艺术与生活边界的话题,这要把普通人欣赏艺术,跟一个艺术家长期沉浸其中将一些艺术感悟变成日常一部分区分开来。我是一个画家,我任何时候都会关注手表放在这里的光影和反光,还有表带复杂的形状,都会引起我的好奇和关注,如果我觉得这是好的构图,我拿起来画,也许就是很精彩的抽象画。你肯定不会把这件事当做艺术,但是通过我心灵的感受,它变成艺术最密切相关的一个起点。哪里是艺术活动,哪里是日常生活,这没有边界,因人而异,我说的是一种极为敏感的,已经把艺术创作变成他本能的艺术家,很多艺术家不是这样的,达不到。
艺:书法跟我们生活关系很近,因为都要写字,但这种关系又越来越远,写字越来越少,写得好的人也越来越少。
邱:书写不好,这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是无可奈何的一个问题。电脑的大量运用使得写字机会少很多,另外,大家都不用毛笔了,毛笔文化肯定也衰弱。至于全民的字写得好不好,我觉得不是那么重要,不过书法在中国文化中还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贡布里希说过,书法在你们文化里起的作用和音乐在我们文化里起的作用非常相似。书法是深入中国文化非常理想的一个入口,人人都会写书法这是不可能的,我倒是希望中国未来知识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会欣赏书法,这样才有意思。我也用三年的时间编了一本书,就叫《书法》,是给非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做教材用给的,其中阐释三个问题:第一,告诉人们传统的核心是什么;第二,我们今天对书法研究新的认识是什么;第三,如果你想把书法思考下去,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本书出来以后,反响还是很强烈的,甚至有几位学者说会成为一本名著,我觉得很惊讶,也很感动。
艺: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您这个展览明显是一个比较当代的展览,您是意图探讨一种书法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吗?我们在当代语境讨论书法,您觉得书法的当代性又是什么?
邱:我们从一个学术一点的命题开始,范迪安在这个展览的前言里边有这样一句话:“他是真正深入到传统里边去,然后从传统深处寻求到超越传统的支持”。这个是有意思的,也很深刻,很准。而且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超越的自信,否则你无的放矢。当下,中国的当代艺术非常有意义,但是我不能仅仅这样做。举一个例子,我们借着博伊斯来做装置,看起来都很现代,但实际上都是源于博伊斯那里,而且还没有他那么深刻。我们可以接着他做下去,把现代的感觉,我们此刻在中国的感受放进去。但是这样做的话,也许能触及到一些苦恼、激动和不安,但是心里最深处的东西,由文化所形成的东西,你触及不到这个层面。要触及那么深的地方,恐怕只有一条道路,你首先扎到深处去,在那里理解、想象、思考、创造,这样你才有可能和那个东西发生关系,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是不错的。
坦率的说,寻求中国跟西方的、现代的结合,现在这样的提法都比较浅了,都不够深刻。比如说像林风眠,我们非常尊敬的前辈,他做得也非常好,但我们今天审视的话,我们是不是会有一些不同的做法?先说我自己,真正进入核心认识传统,我有自己非常苛刻的要求,这是非常难的,竭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实现。但是你深入的过程中,你会默默的想、分析、拆解、综合,一点一滴的进到核心里去。举个例子,一个做工精密的手表,我们一点点从外部进入它内部最核心的零件、构造、运行原理、制造原理,研究清楚以后,你想借鉴它的材料、原理,已经是很方便的事情了,在它基础上加一点综合、运用、想象,你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创造。而我们现在创造的方法不是这样的,今天大家都想创造出自己的当代艺术,但是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刚才说得很可能就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真正走下去的路。
如果要谈我自己的体会,很多人讨论深入了以后出不来怎么办?这一听就还没深入,深入不是那么容易的,太难了,当你真的深入到里面的东西,同时你也发现它还没过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反复谈的传统草书线条的流动感,精彩的线条加上高质量的运笔,空间不断随机生成,古代就是这样,当代会有些形态的变化,但我们讨论这个你说过时了吗?全世界的图形都不是这样做的,当你把书法运用到图形的时候,同时又对现代生活感受的各个细节面反复糅合,你还担心它没有个性,没有深度吗?我认为艺术的深度都是从人性最深处的感觉生长出来的,这种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是活的,才会与众不同,这也是我这些年对传统与创造的观点。
艺:谈到传统的书法,肯定还想到古代“书画同源”、“书法用笔”这些概念,这些传统的理念在新时期会不会有一些新的要求或改变?
邱:传统的一些命题和观念肯定是包含非常多的重要内涵,但一个词语用久以后就会麻木,对它引发不了新鲜的感觉。我们常说“尊重传统”,已经形成一种概念,它讲的根本不是我说的这种要花尽毕生的精力,要用天才般的才华去深入把握的一个东西,大家所指的肯定不是这个。所以遗产肯定是永远有用的,但是要怎么找到利用它的方式,后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所以谁在这方面打开了一条缝隙,往前推进了一些,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艺术最大的推进。
艺:这个展览除了展示这些作品外,您还想通过展览表达一些什么别的东西?或引发大家什么思考?
邱:要引发大家的思考,这种寄托也是有的,但是展览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在这些年里,所有的思想和创作里,挑出哪些东西来做一个展示,展品序列怎么排,在哪里安排一段语录,让大家知道你的中心思想。这个展览组织框架有两条,第一是展示一个从书法出发的当代艺术家进入当代艺术的路径,他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和作品,这些作品在当代艺术里,价值怎样?这是我希望展示并得到回应或批评的。另外一个就是传统和现当代文化,我们都知道传统很重要,但怎样跟当代文化发生关系,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们现在从各种文化活动看到很重视传统,但都没接触到本质。我们在画一幅画,设计一个盘子的时候,这其中怎样反应出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关系。所以,书法和当代艺术的关系,传统和当代文化的关系,我希望在这个展览给出我自己的回答。
艺:李老师,您作为邱老师的好朋友,这次从杭州过来看这个展览,您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触?在您看来,邱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
李秀勤(以下简称“李”):一个带有学究性的、知识性的严谨艺术家,这是我认识的邱老师。这次我从杭州过来看这个展览,一是对邱老师的作品、思想、诗歌有一些了解,也很喜欢。另外,我在中国美院的雕塑工作室开设书法课,讲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已经开了十年。中国书法的空间、结构、线条,正如邱老师所说,它是一种生成关系,中国的抽象艺术如何教,最基本的东西是要有媒介,我认为书法就可以作为我们抽象形态研究的一个媒介。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重要的有意义的展览,是值得我从杭州过来一看的。
邱:能不能请您谈更具体一点,比如有什么收获和意外的地方?
李: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图像式的展览,我整个看下来,我能了解到你实践的脉络和思考的东西。比如你用铅笔写自己的诗,我感觉是一个诗者、知识分子、艺术家把自己的心路用给一个看起来很传统的书写方式表现出来。您也讲在传统里面深刻了解传统,我感觉你确实往前走了一步,从书法方式到用的材料再到内容,我已经感觉到了。
邱:您是一位造型艺术家,对图形和观念都非常熟悉,您看了这个展览,这些图形和图形潜在的想象力,跟您理解的二十世纪艺术有什么关联和不同的地方?
李:我知道现在很多艺术家在做带有观念性的作品,在思考什么叫现代性。我觉得这种观点还是从西方来的,艺术作品不是纯粹产生在艺术家思维范围里,它和社会关系产生一种对照、对应关系,比如反应社会问题,我觉得是被一个观念掩盖了的问题,掩盖了艺术问题、画面的艺术性。
艺:那这个问题,邱老师您自己的答案是什么?
邱:其实对于李老师的回答,沈语冰也讲过,今天的当代艺术基本都是社会前卫,见不到真正的艺术前卫。我说下我的观点,毕加索那个时代,只有原创性的图形就是大家,不一定要有很复杂的文化含义,也不一定要有什么观念,马蒂斯画的《躺卧这的女人》没什么观念,这就是杰作。但到后来不行了,未来理想的艺术一定要有观点,一个作品只是好看是引不起人们反复思考的,而且这个观念不能是我们都知道的观念。比如社会关系的疏离带来孤独、痛苦等,这个谁都知道,还要你说?我所说的观念要包含你自己的原创,告诉我们真正的思维和认识,这要求很高,几乎是对哲学家、思想家的要求,但艺术家是社会的顶尖人物,就应该为这个民族提出一点新的东西。其次,还得用你的艺术作品把观念表达出来,不能用口号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