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先介绍一下您参加此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的参展作品。
答:参加本届大展的七幅作品,都是最近两年创作的青绿山水。
最近几年,比较关注摩崖石刻造像。石窟造像是以佛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以群组的形式展开在天然的山体石壁上,有时与石窟并存,隐约于青山绿水之间。因此,摩崖石刻造像群也就与其生成的自然环境——山水——存在着一个特别的关联。而在这个关联里,实际上也蕴涵了造像群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的整体性特质,在山水之中,映照出一片虚灵纯粹的玄妙境界。
这次展览的几幅作品,试图在山水与摩崖石刻造像群之间,对隋唐之法做出新的领受和演绎,更为主动地营造出一种灰雅淡冶的青绿山水新境界。
问:本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首次采用了“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您对此有哪种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个案研究”的展览形式,延伸了展览的深度与学术纯度,因为快速浏览的观展模式,已经淡化了展览的意义。
问:近几年工笔画的外延被不断拓宽,人们对工笔画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这一届展览中,还加入了水墨艺术家。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您是如何定义“工笔”的?
答:中国当代工笔画的边界与外延正在被不断地拓宽,这一方面体现出当代工笔画的现实表现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工笔画的国际接受度。这是令人欣喜的。无论是重彩还是水墨,但在作品的灵魂里,应该充分地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让开矫情的形式模仿。
问:您认为工笔的“当代性”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重新重视传统文脉的延续,在诠释和演绎传统技法的实践揣摩里,营造一种新的绘画图式。
二是审视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关注当代人的内心世界。
三是在作品的灵魂里,总是涵蕴着当代艺术家自己的观念与态度,这点很重要!
问:您在创作中有“借古”的成分,您对传统哪些方面更感兴趣?通过“借古”,您想要传达怎样的一种在当下的感受?
答:我更专注于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
事实上,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它的“连续性”上。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延续优秀传统绘画的同时,又有秩序地注入了时代与个人的特殊因子,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积累和沉淀,铸就和巩固了一个强大的绘画传统,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文脉系统。即便是现在,这个“连续性”依然显得非常重要。
在当代,承传传统绘画的意义在于如何运用。静心地学习和研究优秀的传统绘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让千古流芳的经典绘画,悄无声息地潜入自己的内心,润泽我们的心灵;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浩瀚的传统里自由浏览,修为自己绘画的品格。“运用”远远不是简单的“拿来”或“挪用”,这需要调动艺术家的诸多因素,如:审美的判断力、绘画的敏感度、技法的成熟度、材料的熟悉程度、文化素养、个人天赋等。我们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时间来启动传统,并睿智地激活传统技法及其意境中的潜在生命力,使其焕发出新的绘画表现力。实际上,在当代中国,有许多艺术家正在为此而付出艰辛的努力,他们的探索既保持了中国画的传统品格,又重塑了中国画的现代形象。
问:您认为要完成“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什么?
答: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经典范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典范式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和运用的资源,而不是模仿的终点。如同唐诗,现在怎么写也无法达到杜甫的水平,但我们可以把唐诗看作是一种学习和运用的资源,就像徐冰,还可以从古老汉字和书法中释放出当代艺术。
所以,“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我”的意义尤为重要。
艺术家简介:
李月林,男,生于1974年,安徽省蒙城县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青绿山水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展览情况:
2016 色彩与心境的辩局·当代中国青绿山水画邀请展,宣和美术馆,南京
2014 回响·重庆美术60年,重庆美术馆,重庆
2014 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3 工·在当代: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3 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展,吴冠中艺术馆
2012 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唐山博物馆,唐山
2011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届美术学博士毕业作品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北京
2008 传统·链接——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重庆美术馆,重庆
2007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3 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大连国际展览中心,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