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罗翔:工笔是对“尽精微致广大”的一种精神诉求

时间: 2017.1.2

问:请先介绍一下您参加此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的参展作品。

答:本次展览展出的三幅作品是我今年的新作,是我近两年来研究的花鸟画拟人化表现课题的初步成果。在我的系列作品中,我将野生动物安置于地铁车厢之中。这些生灵静静地伫立在车厢里,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似乎面无表情,有一些麻木。地铁里出现野生动物,这种情形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这种诡异的不真实感将观者带入另外的思维世界,观者似乎找到了在地铁里自己的原型,自己每日朝九晚五的生活状态。用这样拟人化表现的手法,我将人的现实处境用花鸟动物表达展现,试图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问:本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首次采用了“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您对此有哪种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便于艺术家全方位、真实地去展现个人的所思与所想,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不仅需要考虑画面的问题,也要兼顾观者、场地,是一个“场域”的问题。我的展示方案突破了传统工笔花鸟展示上的“展读”、“悬挂”的展示方式,采取了一种地铁装置的展台形式,增加了作品的体验感,拉近了观者与画作情境的融合,便于读者更好理解我所关注与表达的内容。

问:近几年工笔画的外延被不断拓宽,人们对工笔画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这一届展览中,还加入了水墨艺术家。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您是如何定义“工笔”的?它的外延应该在哪里?

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全球化思潮中艺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与当代艺术相通的。艺术的多元化已不再是“边界”之争,而是在现代生活的整体情境中,艺术家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与觉悟;“工笔”不是与“写意”相对应的一种画法,而是对“尽精微致广大”的一种精神诉求,它的外延在于作品中是否反映了艺术家工笔式的文心,有技术,有态度,有精神,所谓“由技入道”。

问:您表现的动物花鸟题材与传统的这类题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出于哪种考虑?

答:对于我自己而言,身处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个剧烈变化着的时代的影响。我会自觉地寻求自我艺术的定位,并不断调整,在大量的艺术实践和师友、同行们的交流学习中追索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当然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实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地将自我的精神与外部世界进行对比与调和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不断地将自我的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过程中,近两年我找到了地铁(station)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典型性的表现主题。

问:您认为工笔的“当代性”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认为“当代性”要体现在形式、观念、内容三个方面,观念要先行;形式要能与表现的场域、情境相契合;内容要关注当代生活,要与现实生活相呼应。

艺术家简介:

罗翔,男,生于1981年,广西省靖西市人,壮族。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现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常务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新工笔创作研修班班主任,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近两年的创作把关注点立足于花鸟画的拟人化表现课题,将人的现实处境用花鸟动物表达展现。作品《晓禽霜晚入清秋》《润物细语》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展览情况:
2016年  “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2016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81美术馆,北京
2016年  庆祝建党95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4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题材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3年  第九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年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综合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年  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华世纪坛,北京
2007年  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6年  第四届全国青年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6年  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