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张天幕:工笔只是我创作方法的一部分

时间: 2017.1.6

问:此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您的参展作品是哪些?

答:2014年底到2016年,我创作了一批以传统构图和图像为框架的作品,这个就好像中国古诗词创作,固定的词牌韵脚但填充不一样的内容。我把原图抽象理解,再在这样的“抽象形状”中填充我自己的形象和内容。

问:本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首次采用了“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您对此有哪种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我这次的参展作品取消了画面矩形外框,彻底把原来画面中我重新创作的“抽象形状”抽离出来,放弃“计白”,让这块“形状”成为一个视觉上的凝固点。

现在的艺术创作已经个案化了,艺术家在追求创作本身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同时,更追求个体的辨识度。所以,“个案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呈现方式,这样更能让观众明确每个个体不同的创作思路和创作逻辑。

问:被提名参加工笔画作品大展,您觉得意外吗?您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工笔与写意的关系?而工笔的“当代性”又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不意外,我很高兴被提名,这是一种开放性的体现。

我从小到大学,国画学习主修工笔,辅修写意,最沉迷三矾九染,后来在中央美院壁画系进修,又学习了非常多的创作手法。这样的经历,让我在最早的创作中就已经开始“不伦不类”。我会尝试各种材料和方法,只要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画面效果(包括还用了鸡蛋调颜色)。所以,工笔和写意在我这里早已是水乳交融、肝胆相照、不分彼此了。

工笔的当代性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只说我自己吧,到现在我每张画面渲染的次数都在十到二十遍,我就想做一件事情——安静持久的不厌其烦。工笔的方法是我创作方法的一部分,“当代性”来自我对我创作的思考,“工笔”是无辜的。

问:您作品中似乎借鉴了一些传统的元素,但是又进行了观念化的处理。您对传统的哪部分东西更感兴趣?通过转换,您想表达当下的一种怎样的生存体验?

答:只画面而言,我好像不是“借鉴”,只是“借用”。因为“填词”系列创作,我重新认真阅读了八大和徐渭,我说的阅读是用绘画的眼睛阅读他们的画,和所有的文字评论无关。他们的作品非常抽象,而当我抛弃掉石头、鸟、花、叶子、枝干这些词的时候,我才真正看出他们笔墨间的美感和情绪。其实,他们并不需要画那些具象的物事,那些都是用来伪装的。

生存体验方面,如今的每一天都让我觉得明天有太多未知的可能性。其实,我的每一张画在完稿之前也都是随时处于未知状态。不起草稿,想到哪里画到哪里,随笔性生长物事,似是而非,似像不像……这很让人兴奋。

问:您认为要完成“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什么?

答:从最早的创作到现在,我的作品一直没有框架,不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我借用八大的画作为一个框架,想要它给我一种创作禁锢和压力,因了这个禁锢和压力,能生出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加强化我创作中的肆无忌惮(我觉得这也算是回看传统的又一种方法)。依照我的个人思路,转换出什么应该是重点,如果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那怎么转呢?

艺术家简介:

张天幕,女,生于1971年,吉林省辉南县人,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研修班。

展览情况:
2016年       关注的力量,今日画廊,北京
2015年       暗园尽头——张天幕作品展,东京画廊,北京
2015年       非黑造白,索卡艺术中心,台湾台南
2014年       不自知——张天幕作品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
2013年       教学相长——当代学院工笔、水墨作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2013年       自游——张天幕作品展,华氏画廊,上海
2012年       齐物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2012年       梦幻交织——张天幕作品展,八大画廊,上海
2012年       幻游记——张天幕作品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
2010年       知道和不知道——张天幕作品展,圣东方画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