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郑庆余:只要作品是“忠实”的,那么必定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

时间: 2017.1.6

问:此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中,您有哪些参展作品?

答:这次参加展览的作品有《异度——蓝色弹珠》,《天心月圆》和《世界线》组画:《世界线·日晞》、《世界线·隅中》、《世界线·夤夜》,是我近十年对于时间、空间(包括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研究的延续,也是一个总结。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太空船运行至距离地球四万五千公里处,船员拍摄下了一幅著名的地球照片。太空中的地球就如同小孩玩耍的玻璃球,因而得名“蓝色弹珠”。所谓“异度”,一方面是将视角置于地球之外的虚拟处所,远观四十多年前蔚蓝的地球。另一方面亦是心灵空间的异度,剥去层层硬茧,平静无碍地审阅自我。《天心月圆》同样也是对复杂心理空间的探讨。由此,作品需要阐述的内容是发散的。不同观者得到不同的共鸣是我最想达成的境地。

二十世纪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世界线”的概念。世界线,简言之,就是粒子在由时空组成的四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所有物体都由粒子构成,那么我们描述物体的全部“过程”就成为了可能。并且,这一过程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世界线包含了和我们历史有关的全部信息。这组作品描绘了日晞、隅中、夤夜三个时间点,小狗伏于太湖石上的状态:姿态没有改变,但是眼睛却由紧闭而半开而瞪圆;身体也根据时间的远近从几乎透明、半透到几乎实体。三幅画作并置勾画出某天发生的一个“过程”。同时解析三个时间点,姿态相同小狗的不同心理状态。

问:本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首次采用了“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您对此有哪种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大型展览容易趋于全而泛。个案研究的方式不仅能够将“个案”的多方面加以立体呈现,而且有利于展示“个案”绘画的研究性质。在大展中将多个“个案”并置展示,无疑对展览的纵深度、学术性有着很好的提升。

问:近几年工笔画的外延被不断拓宽,人们对工笔画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这一届展览中,还加入了水墨艺术家。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您认为“工笔”的核心是什么?

答:概念之争一向为一些人所热衷,比如前些年的关于什么是中国画的探讨。在我看来,概念并非固定的,不仅随着时间的演化而改变,在同一时期,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内容。正如前几年杭春晓先生策划的展览《超越概念》所指,概念是需要“超越”的。就我个人而言,关于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工笔画,是不是花鸟画等等划定并不感兴趣。我所关注的是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人生,对于自我的体悟不断深入,并且圆融,最终如何用各种手段创作出一件能够反映这种体悟的作品来。

问:距离上一届展览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这段时间里您的创作经历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三年的变化是由内而外的。如果说绘画反映的是自己的某种体悟,那么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感受之变化也必然导致作品面貌的改变。比如关于绘画对于意义的阐释功能,我的理解便与早年有所不同。在我看来,作品一旦完成,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它所蕴含的意义并非是凝固的,它对观者的引导也是扇形而非单线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观者会产生不同的共鸣,从而获得不同的观感。由此,我在绘画实践中开始消解过于明确的叙述痕迹,适当降低所选符号的直接意指,强调含蓄意指,从而让作品文本的意义携带具有一种相对的模糊性。绘画,不需明言。我理想中的绘画是由作品文本与观者解释共同完成。只要不同的解释得以不断发生,那么作品本身就获得了不停止的新生!

问:面对传统的时候,您选择了对其进行改造或者抽离,那么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图像进行当代转换呢?您想在其中传达怎样的一种在当下的感受?

答:当我们使用“改造”或者“抽离”这样的词语时,无疑是预设了“当代”与“传统”的立场对立。我认为传统大致可分为技法、材料等物的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纵观中国的艺术史,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始终是不断演化的。今日的当代可能就是明日的传统。今日的传统当然也是昨日的当代。因此,我想“传统”与“当代”应当纳入一条连贯的链条之中才更为恰当。当然近一个多世纪,我们处的世界和时代变化之大、速度之快远超以往,那么对于我们如何将这一链条很好地继续一环扣一环提出了更有挑战的难度。但这也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每一个人生活在由以往文明积淀起来的社会之中,割裂传统与绝缘当代都是不可想象的。我所应做的就是感知所处的由过去,现在乃至对于将来期望所组成的世界,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体悟。如此而言,只要作品是“忠实”的,那么必定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

问:您认为要完成“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什么?而工笔的“当代性”又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环在于界限的消除。比如说画种(这里所指的画种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等各种艺术种类,也包括中国画中工笔、水墨乃至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界限的弱化。比如说 “传统”、“当代”之间的界限消除。超越这些人为的概念壁垒,正如上面所说,真切地、深入地、保持自我独立之精神品格地感知自处的由过去,现在乃至对于将来期望所组成的世界,那么只要作品是“忠实”的,那么必定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

艺术家简介:

郑庆余,男,生于1976年  江苏省常熟市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出版有《新工笔文献——郑庆余卷》《画境·典雅——郑庆余工笔人物画探微》。

展览情况:
2016年  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中国画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6年  含英咀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5年  第五届“J.C.雅各布森奖”肖像展,丹麦国家博物馆,哥本哈根
2014年  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天津美术馆,天津
2014年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3年  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年  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年  超越概念——2012新工笔文献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1年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