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葛宇路:不搞事情,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时间: 2017.5.23

2017年5月22日雨后的下午,我和今年即将从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葛宇路相约来到了位于北京国贸附近的葛宇路上——也就是那条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并最终构成他毕业作品的那条道路。其实采访本身并未要求在特定的地方进行,但在约定采访地点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直觉到,“在葛宇路上对葛宇路进行一场关于《葛宇路》的访谈”可能会让这次行动进一步地与这三重意义上的“葛宇路”产生关系,似乎连我们发生在葛宇路上的对话,也成为了《葛宇路》这件作品的循环产物之一。

采访时间:2017年5月22日 
采访对象:葛宇路(以下简称“葛”) 
采访:韦娴坤(以下简称“艺”) 
编辑:林佳斌

作品《葛宇路》:在北京百子湾的苹果社区附近,一条无名的街道被艺术家葛宇路利用自己名字中的“路”字巧合,命名为了“葛宇路”。并把路从姓名符号的概念转化为一条实体空间中的道路。自2012年起,葛宇路通过私设各种标识在这条路上强化这个名称,从2015年中开始,“葛宇路”这个名称已经被众多网络地图认定为这条路的正式名称。至此,艺术家的名字,作品的名称,公共空间中一条街道的名字,和在虚拟空间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在这几个层面上都以“葛宇路”这个名称联系了起来。

艺:《葛宇路》这件作品其实早在你本科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时就有了初步的想法和行动上的尝试,可以简单聊一聊当时的创作想法和实施情况吗?

葛:最早的想法起源于一次短期美术史课程,课程接近尾声时,老师告知大家如果需要购买课程相关图书,可以课间在黑板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便于统计。我自告奋勇第一个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没想后面的同学都纷纷选择在我名字的后面标注“x2 x3”,最后老师直接统计数字,黑板上只留下了我一个人的姓名。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名字和我个人的关系,以及私人符号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某种趣味性。大家纷纷选择隐匿掉自己的名字,那么名字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害怕什么?通过和老师朋友的聊天,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我一点也不保护作为我隐私的姓名,会带来什么?如果公共空间里到处都是我的名字,这个符号又意味着什么?

街边的涂鸦让我找到了当时我认为最适合的表达形式,恰好那时很多涂鸦专注于图案的绘制而疏于作品的署名,所以我拿着喷漆就开始了最早想法的呈现。我把“葛宇路”喷在了校门口的墙上和地上,也用其他工具写在了海报栏、厕所、黑板等地方。实施的时候恰逢周日,周一时很多同学返校,便突然发现学校门口被“葛宇路”粗暴地占领了。

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各级领导和保卫处的频繁约谈,实际上已经到了处分的边缘了。后来我听说是因为当时的系主任魏光庆出面表示这件事没有那么严重,不涉及反动政治标语等更严肃的问题,只是一个姓名的符号,属于艺术探索的范畴,所以最后学校才对我从轻发落。在涂鸦持续大约半个星期以后,我又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把它们全部用水泥涂掉了。

事后让我惊讶的是来自于同学的攻击,那时兴起玩微博,微博上的校友们组织了一波又一波的辱骂与攻击,甚至成立了“反葛宇路联盟”。一向对于周遭公共空间毫不在意的他们这时反而达成了一致,结成了无比紧密的组织来抵制我的行为。这也合乎情理,毕竟我涂鸦的字是手写体,确实不美观,也侵占了公共空间,而且不同于以往那些来自更大的他们无力抵抗的系统的侵占——这次是来自和他们一样的个体。

这个作品让我体验到了当“名人”的感觉,如果谁在校门口的街上大声呼喊我的名字,那么整条街的人都会回头,他们很希望能够把我和我的名字对上号。这让我意识到,单纯的名字和我这个人,或许是两回事。恰好当时湖北的一位艺术家李巨川老师调到湖北美术学院上课,这件事在网上的传播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觉得如果这个符号能够镶嵌进系统,隐藏在公共空间中,那会更有意思。换句话说即使“葛宇路”就在你面前,也可以视而不见。那时才有了现在想法的雏形,把我的名字制作成和街上广告指路牌一样的形式,放在一起,让它们难以分辨,事实上这样的社会乱象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随处可见。我最早就选择了一个充斥着莆田系医院乱七八糟方向指引的地方,贴上了第一个“葛宇路”的指路牌。不过那时候,“葛宇路”指向一个并不存在的空间。

毕业后我到了北京,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实际上有很多“缝隙”,我那时工作的地方周围挨着一个城中村,和进村前的地方完全是两个世界,外面是秩序俨然的城市,里面是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的不可描述地带。我时常在村里转晕,我也好奇这村到底有多大,延伸到何处。所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查阅卫星地图,发现村中的主路居然没有名字。我想,那么它可不可以叫“葛宇路”呢?葛宇路也许能够在夹缝中留存,在人们忽略治理的缝隙成真。这基本就形成了北京目前这个作品的想法。

艺:通过你的描述,我感觉你的作品似乎是从一个由名字所引发的身份问题,延伸到公共空间和社会秩序的问题,从始到终,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问题意识特别敏感和强烈的人,但你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又很难让人摸索到一条固定的风格线索,有时仅仅是顽皮式地表态,有时又真实地解决了一个现实当中的问题,比如对于一条无名路的命名。

葛:谢谢你的肯定,我在读研期间很多老师也在强调问题意识,这当然很有道理了,但我现在也在反思所谓的问题意识,我觉得那是做科研的思维和惯用术语,我个人认为艺术面对的未必是对问题的发掘和解决,我觉得艺术应该强调想像力,强调面对现场,面对社会,面对自然的直觉与反应。换句话说是可能性,而执行这个可能性是否让你感到兴奋,我认为这个很重要,这可能是我的工作方式。至于解决问题,我也并不觉得我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艺术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其实是相当无力的,社会的问题只能用社会的方式去解决,但我觉得艺术可以在这中间提供个人想像的空间,观众可以通过这个想像力开辟出来的空间获得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从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不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旧有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艺:“葛宇路”目前已经真正地成为了北京市内的一条道路名称,整个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会不会预先想到结果?

葛:没有什么困难,这个作品并不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作品,它恰好钻了一个空子,借由一个更大的系统让其去顺利地运转并成为事实。地上挖洞树路牌等等这些行动一天就能完成,如果这个也算难度的话,那艺术的门槛也太高了,哈哈。对于结果我有一些预设,但也有超出预设的地方,比如我的目标是让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条路,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而且是在北京市中心的区域。

葛宇路用对艺术干预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对生活的敏感度,以及对自身所拥有资源的利用与探究,不断地使这件作品超越作品的界线回馈到社会生活中。

《葛宇路》已经为这条路周边的居民服务了几年,先后被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谷歌地图等收录成为坐标,为人们指路。

被地图收录成为这件作品真正的转折点,这已经越过艺术的评判经验,将社会公共系统纳入了作品中,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在点亮自家灯火得到光明的同时也照亮了公共的路。

这种无界的方式所引发的思考是深入的,个体的、民间的、公众的。艺术的做为与公权力的不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公私双赢的局面是对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却庸政、懒政、怠政的公仆们的极大讽刺,也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和地标。

——宋冬

艺:很多人在毕业展上对你的这件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掀起了不小的反响,其中也包括你曾经在湖北美院就读时的同学们在网络上对于你的讽刺和攻击,你如何看待这些评论?你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一定考量过作品的社会介入性,你又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社会介入问题的?

葛:我不知道作为毕业展的作品被看待时,央美乃至现场观众们的反响是怎么样的。但前些时有个湖北美院的微博转发了这个作品,下面引用的内容是某位博主声称他在央美毕业展上看到了曾经在湖美被葛宇路支配的恐惧,这句话的句式引用的应该是动漫《进击的巨人》,这句话多少是幽默和温和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作品作为记忆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没想到这事能“事件”到这个程度,这是让我惊喜的。当然还有其他辛辣的冷嘲热讽,他们谈及道德、涂鸦的定义、艺术的边界、公共秩序、环保等等,我很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关注,作为早期作品的雏形,当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导致他们对这个作品的负面评价大于正面,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他们看完作品淡淡的点头,带着呵呵式的笑意说:做得不错,挺有意思。那我觉得我基本完蛋了。

至于社会介入性,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艺术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抽离出一个纯净的主体再放回去谈介入不会有点可笑吗?当推土机碾过黑桥的时候,哪个艺术家敢说他和社会无关?

艺: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在读研期间所进行的其他艺术创作?这些作品之间有没有一种个人化的内在线索?

葛:可以,但我觉得没太大必要,我读研期间做了一些创作,但大多数我觉得只是由于时间的重合,而不是作为中央美院学生的某种结果。甚至于《葛宇路》这件毕业作品的大概形态,也是我考入美院之前就形成了的。因此毕业展展这件作品恰好可以说明:我这个研究生白读了。我的导师宋冬听了觉得很有趣,他说那他刚好就白教了,哈哈!最后我也白做了。

艺:哈哈,其实我知道宋冬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你的“白做”也许存在另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所产生的最终结果,也许别人不会轻易地看见,但你自己非常清楚是什么。说到这,我想你在读研期间会不会受到了导师宋冬不小的影响?你觉得他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葛:过奖了,其实我也没那么清楚所谓最终的意义和结果。宋老师带给我很多影响,说不上最大或者最小,甚至可以说宋老师时常以小见大。他认为万物都是老师,重点是你是否具有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在我们相处的三年中,他一直是亦师亦父亦友的存在,对于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场,他总是让我们不要太讲求立竿见影的出效果,并鼓励我们遵从内心声音去勇敢地探索。

艺:从你这次的作品以及我所了解到的你过去的作品来看,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你似乎是一个喜欢“搞事情”的人,不知道你认不认同?

葛:不搞事情,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艺:哈哈,那毕业之后打算怎么“搞事情”?有没有什么计划?

葛:没有,随波逐流吧,计划了也没什么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我回答上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可能只是一条产生了幻觉的咸鱼。

艺术家简历

葛宇路
1990生于武汉
2009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 本科
2014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
参展履历
2013
循环 K11  艺术村 武汉
语言 语境   望江公社 重庆
2014
不明觉厉   on space 北京
HET LEVEN VAN ALLEDAG(日常生活)   线上/荷兰
关键链接——国际当代艺术展  MOCA北京当代艺术馆 北京
2015
司空见惯    一方艺术空间 北京
南京国际美术展   凤凰山艺术园 南京
楼上楼下   元典美术馆 北京
2016
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7
教学相长——第三届实验艺术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   ocat上海馆 上海
明天当代雕塑展   罗中立美术馆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