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5月,历时近三年设计施工完成的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正式对外亮相。这栋始建于1953年,原本就由烂尾楼升级而成的校区图书馆,早已呈现老态,已然无法适应当下作为知识生产基地的一座新型图书馆的使用需求。2018年秋,为更好地服务师生,在学校领导的亲自指挥下,燕郊图书馆的改造升级工作正式启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何崴教授带领其设计团队,在原有老空间基础之上进行了全面的建筑调整与升级改造。一方面是有限的预算,一方面是打造一座新型图书馆的迫切愿望,这也意味着,相比“平地起高楼”,“改造”则需要面临更细致,也更为复杂的挑战。
在主创设计师何崴看来,“本次燕郊校区图书馆改造不仅仅是缝缝补补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室内装修,而是一次观念的全面升级,是应对央美新百年建设,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带着对于中央美术学院强烈的情感,设计团队希望经由“藏-展-阅-享”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充分、合理利用老图书馆的物理条件,为这一空间赋予新的功能与意涵,以此实现“借助空间生产,激发知识与艺术生产”。
受访人丨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燕郊校区图书馆改造项目主创建筑师)
采访 | 艺讯网
艺讯网: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前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图书馆,始建于1953年,在2006年中央美院附中入驻燕郊后改为校区图书馆。除了为解决老图书馆老旧、破损的问题以外,发起这次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老图书馆改造的初衷是什么?
何崴:图书馆是大学非常重要的机构,它虽然不是教室,但某些时候起到了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作用。一个好的大学必然会有一个好的图书馆,而老图书馆的空间俨然已经无法满足央美当下的使用需求。因此,本次燕郊校区图书馆改造不仅仅是缝缝补补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室内装修,而是一次观念的全面升级,是应对央美新百年建设,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图书馆新入口
艺讯网:您作为该项目的主创建筑师,请为大家介绍一下设计团队的构成吧!这是一个拥有怎样特色的团队?
何崴:本项目的团队大部分成员都带有央美的烙印,他们中很多人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因此,大家对央美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都希望为母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因为大部分成员都出自美院,也长期生活在美院,大家对央美的调性很熟悉,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来体现央美精神。这也是学院选择这个团队来进行设计创作的重要原因。
艺讯网:“改造”作为本次项目的一大核心,在老旧空间与新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什么?改造而成的新图书馆,它具有哪些核心设计理念,承担怎样的任务?
何崴:这个项目不是新建,是在老空间基础上的调整和升级。因此,首先必须对原有建筑的布局,基础条件有细致的了解,从而判断出哪里可以改,哪里不能改,如果要改,怎么改。
老图书馆的矛盾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教学楼一层,图书馆、美术馆展厅和城市学院实验室相互缠绕,造成3个单位的使用空间都不连续,流线交叉,相互干扰。
2,图书馆主入口非常隐蔽,要走过一段照明并不好的长走廊才能在尽头找到入口,且入口狭小。
3,图书馆各空间分散,分别位于教学楼的一层和二层,不直接联通。读者从流通书库拿取图书后,要经过外部走廊或室外空间才能到达位于二层的阅览室。
4,图书馆二层东南角的阅览室,因为受到下层空间的影响有高差,但原室内对此没有合理的组织,造成空间浪费。
5,各空间室内因为年久失修地面、天花多处破损,家具老旧,照明不足,急需修缮和购置新家具。
首层平面图
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设计提出“藏-展-阅-享”四位一体的概念。所谓“藏”即收藏,这里主要是藏书。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的基地,书籍就是知识,是所有延展功能的基础。因此,新图书馆必须为书籍的收藏提供尽量好的条件。“展”既是展示,也可以是展览。无论是图书馆的书籍还是展厅的展览,新空间应该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宽容度,能承载不同形式的展示和展览。“阅”即阅读。阅读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之一。设计希望为师生提供更多、更舒适的阅读空间,也更多元的阅读体验。“享”,既是享受,也是共享。在建筑师看来,新型图书馆应该是读者乐于进入的空间,它应该不刻板,读者甚至可以躺着看书。同时,图书馆应该是开放的、公共的,它既可以和展厅联动,在展览同期举办相关延展阅读,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室、研讨室,或者报告厅来使用。
前厅与新入口联通
前厅为后续使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艺讯网:与师生熟悉的旧图书馆相比,可以看到新图书馆在布局上发生有较大变化,比如入口的位置变换;比如外观采用的色彩明快的白色、橙色,与人们印象中的“美院灰”形成了不小的视觉差异。可以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次改造的具体情况吗?在布局、空间、外观、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哪些新的升级与调整?
何崴:对图书馆改造设计从调整布局,梳理流线开始。建筑师首先将一层插在图书馆和美术馆展厅之间的城市设计学院实验室(原来属于美术馆展厅)迁出,将腾出来的一部分空间归还给美术馆继续作为展厅使用,另一部分划给图书馆,改造成为流通阅览室。新的流通阅览室与保留在原址的流通书库直接相连,很好的解决了改造前书库和阅览室分离的尴尬局面。然后将图书馆和美术馆展厅的办公室合并,形成联合办公的模式。二层各功能房间的大格局保持不变,南侧两个阅览室的功能不变,北侧电脑机房取消,改为城市设计学院与图书馆共建的材料阅览室。
然后,设计着重塑造图书馆的新入口,解决图书馆原入口隐藏,不易发现的问题。建筑师为图书馆重新安排了新的、直接对外的入口。新入口位于图书馆所在教学楼的西南角,毗邻美术馆展厅的西侧次入口。这里曾经是堆放杂物的半室外廊道,建筑师将杂物清除,廊道仍然保持半室外状态,但引入富于表现力的新材料和色彩,塑造图书馆新的入口形象。
橙色地面向外伸出,形成欢迎的姿态
橙色地面提示了图书馆入口位置
新入口的外观简洁、明快,门头和新加的引墙采用白色穿孔板,与老建筑一起形成几何化的体块组合;入口内侧的墙面使用了橙色铝扣板,与之相连的地面采用同样颜色的环氧树脂。此外,地面向外延展,形成类似“红地毯”的欢迎姿态。朦胧的白色穿孔板与鲜艳的橙色一起,既和原有建筑灰、白相间的外立面相连,又形成强烈的标志性。在建筑师看来,橙色代表了活力和勇气,是美院人朝气和永远向前精神的体现。
场地中的树木光影洒在地面和墙体上
入口细部
处理完入口,空间的另一重点是新梳理出来的图书馆大厅。大厅由原建筑闲置的空间改造而成,是链接一层图书馆、美术馆展厅,二楼阅览室和其他教学空间的枢纽,也是未来此区域主要的公共场所。
原场地中有一个疏散楼梯间,并集中有8根结构柱,对于空间和视觉感受影响很大。由于楼梯间和柱子都必须保留,因此建筑师因势利导的将大厅在此处分为前厅和后厅两个部分,将疏散楼梯和结构柱巧妙的隐藏在隔墙之间。改造后,前厅是一个梯形的高空间,它的北侧是图书馆流通书库,南侧是美术馆展厅,东侧是前厅的主立面(前厅与后厅之间的隔墙),图书馆新入口的通道从西侧与前厅相连。在未来的使用中,前厅会作为展览开幕式的主要空间,也可以在此举办多种公共活动。建筑师将空间的四壁尽量做的纯净,让空间保持完整性,为后续使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整个空间的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只有西侧入口处可以看到走廊的橙色。东侧、南侧和西侧的墙壁二层保留有窗口,既保证了窗口背后使用空间的采光,又使空间之间保持适度的视线联系和渗透。
中午时段的前厅
后厅比前厅稍小,也是一个梯形空间。在使用上,后厅更多是休息和辅助功能。几组休闲沙发被摆放于后厅空间中,并利用原建筑楼梯间旁边的低矮空间设置存包处。建筑师没有将楼梯间完全封闭,而是采用穿孔板的方式形成一个具有叙事性的界面。利用平面设计的手段,一个树形图案被呈现出来,暗示了教育“百年树人”的含义。
后厅空间可供人休息
穿孔形成树形图案
屋顶是整个空间最为活跃的地方,建筑师使用了泰森多边形算法(Voronoi diagram)来生成高格栅的形态。高格栅采用了白色亚克力材料,在保证日照的前提下,又很好的起到了遮蔽屋顶结构和构造的作用。泰森多边形高格栅除了自身的视觉丰富性外,阳光通过它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多变光影效果也为大厅空间平添了“变数”。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内,阳光和阴影以一种“不可预计”的方式撒入大厅空间内,影响着空间的气氛,使人对空间的感受不断变换,一直保持新鲜感。
格栅形态来自泰森多边形算法
高格栅有效地遮蔽了屋顶的结构和构造
艺讯网:在新的流通阅览室的西侧和南侧有一处L型内庭院,竹影婆娑,带给人独特的意境与心理感受。而阅览室作为一个图书馆中人们驻留时间最长的空间,设计团队如何运用设计为它赋予与众不同的空间属性?
何崴:的确,阅览室是读者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建筑师希望改造后的阅读室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总体呈现出开放、放松的气氛。
新的流通阅览室是一个规整的矩形空间,它的西侧和南侧有一处L型内庭院,种植有大量的竹子。由于避风,竹子生长茂盛、四季常青,是教学楼里的一处极有意境的场所。建筑师将阅览室南侧立面最大限度的透明化——使用整面落地玻璃+玻璃肋的方式,在保证充足阳光照入室内的同时,又将庭院景观引入室内。庭院南侧的墙面是美术馆展厅的北墙,原墙面有参差不齐的开窗,既不利于展示艺术品,也使竹林景观的背景略显凌乱。建筑师将墙面的开窗封堵,立面统一刷成白色。这样的处理很好的营造了竹林的图底关系,读者从流通阅览室向外看:青竹、白墙、灰影共同构建了一幅带有文人气息的画卷。
从流通阅览室可以看到庭院景观
艺讯网:新图书馆阅览室空间内拥有一个“阶梯教室”般的设计,十分引人注目,它具有怎样的功能性?这一设计的灵感来源与试图营造的效果是什么?
何崴:二层的阶梯阅览室并不是刻意为之。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改造前房间南北两侧有1米多的高差,屋顶也呈现为北低南高的折面。而且,因为南侧结构的原因,不能承载过大的荷载,所以长期处于空置状态。
阶梯的设计是对原建筑问题的一种借势而为。经过与使用方的沟通,设计利用高差形成了一个层叠起伏的阶梯。阶梯各平台的高差和大小丰富多变,形成各类“微台地”。阶梯表面为木质材料,并配以软质的坐垫和靠背,为学生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可能性。阅览室也可作为阶梯教室使用,阶梯则顺利成章的变为坐席。除了阶梯,阅览室里面还为读者提供了常规的阅读桌椅和沙发,从而保证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空间设置和家具给读者提供不同的阅读体验
艺讯网:作为针对一栋位于校园内部的老建筑改造,必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设计团队希望经由它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带来哪些气象更新?
何崴:整个改造并不追求奢华,大部分动作都来自于对建筑原有问题的解答,及对必备功能的回应。但同时,建筑师也希望这次改造能为燕郊校区图书馆带来一些改变,毕竟图书馆是校园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借助新空间的形成,新图书馆将成为燕郊校区师生们愿意停留的地方,在此处不仅可以阅读,也可以上课、讨论,形成新观点,完成新创作……总之,建筑师希望新图书馆能成为燕郊校区知识和艺术生产的发源地,为央美师生服务。
图文资料由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改造项目设计团队提供
艺讯网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