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一个假设的梦想。(2008)
世界是想出来的,
世界是说出来的,
世界是看出来的,
怎么想这个世界,
怎么说这个世界,
怎么看这个世界。(2020)
——展望
走进展望位于郊区的工作室
进门处,最引人注目的
是他用废快递盒为三只猫搭建的大型猫爬架
不远处放置着他在早年间
创作的写实主义风格雕塑《坐着的女孩》
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从写实主义转向观念性创作
是他最重要的一次创作飞跃
无论是扭曲的“中山装”
散发魔幻、人工感与古典气息“假山石”
还是而后展望创造的各种“石头”.....
一直以来
他都以雕塑媒介为起点
以改变雕塑观念为目标
构造出一套自成体系的艺术观
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代美学与现代性之间
通过三十余年的艺术实验
不断更新着中国当代雕塑创作面貌
01 从雕塑到观念
展望爱调侃,说起他第一次起心动念成为一位雕塑家,是因为少年时,他特别羡慕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里的艺术家形象。当他因为酷爱画画进入北京工艺美校,之后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才意识到,成为艺术家仅仅是第一步。选择何种媒介,何种表达方法,重要的是,选择成为“怎样”一位艺术家,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今看来,展望每一步的选择,每一次雕塑观念的革新,其实都源于他在创作的不同时期,围绕“艺术是什么”展开的认知、思考和后续以雕塑为媒介进行的一次又一次实验。
在北京工艺美校就读期间,展望与大多数科班出身的雕塑家一样,接触到大量苏派和西方传统的雕塑技法,喜欢上罗丹(Auguste Rodin)和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以及一批前苏联与前南斯拉夫雕塑家,又因工艺美校的教学传统,他又同时接受了系统性的中国传统雕塑训练。在展望学习雕塑入门之初,便身处于两条雕塑轨迹交织出的参照系与张力之中,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雕塑”的问题尚未被提出,也就不会得到回答。
然而真正实现——以展望自己的口吻——实现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转向,要以两件同时发生在1993至1994年间的作品作为重要节点。
1988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他仍遵循着写实主义训练,完成了《坐着的女孩》、《失重的女人》等“超写实系列”雕塑创作——直到“中山装”系列的创作计划在1993年末开始出现在艺术家的心里。此时起,展望在一年间完成了完成雕塑材料语言的实验性突破。
90年代中期,经由创作“中山装”系列,展望自觉他终于摆脱了于学生时代受到各种艺术因素的影响,该系列也意味着他在材料与观念,在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之间,在历史与个人经验之间,寻找到了介入雕塑的方法与支撑点。
一如批评家朱其的判断,展望以创作于1994年的“中山装”系列雕塑《诱惑》,“塑造了一个信仰和人文精神荒原化的寓言性场景,”几乎带有预言性质地揭示出90年代中期受到商业化冲击并趋于解构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内在形态。[1]
展望,《中山装》,1994-2002年
推进他形成观念思考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几乎与“中山装”系列同步进行的《清洗废墟》。1993年下半年,在“拆除文化街区,改造为商业街”口号的引领之下,艺术家熟悉的王府井街区,正面临一场大规模的改造工程,惋惜之余,“无能为力”成为了某种全新的艺术家“生产”行动介入社会的动力。
《“九四”废墟清洗计划实施方案及结果》一文,详细交待了他采用的清洗方法,清洗工具则包括:刷子、洗涤灵、各色油漆、内墙涂料等。在“清洗”后,他在新崛起的新东安商场前留下了一件用不锈钢板制作的假山石。
展望也在“94废墟清洗计划”的自述中,写下激发他以原东安市场废墟为场景创作《清洗废墟》的艺术动机——“但艺术总有自己的角度······由于艺术的精神属性,注定它不可能在行为上对社会起作用,它所偏重表达的是:人在剧烈动荡的社会变迁中容易忽视的独立精神价值······”艺术唯一存在的理由,“也许就是因为它所给人带来的不同角度的感受,在另一种角度下,人们可能会重新评估一切。”
展望,《清洗废墟》,1994年
从1994年开始,展望更加关注创作与社会现场的互动,近似的思路在其后的《公海浮石》(2000年)、《镶长城》(2001)、《都市盆景》(2003)等等作品中发扬光大,艺术家不断向外寻找,继而确立了一种新的当代雕塑创作路径,即在某种意义上,观念先行的创作态度。
一批持有近似艺术观点的雕塑家因而集结。回想八五新潮时期,先锋艺术群体的创作似乎总是以绘画为主,以雕塑为媒介介入当代艺术者寥寥。1994年,展望、隋建国、姜杰、张永见、傅中望用一次“五人展”完成了雕塑领域的突破。通过行动集体亮出年轻一代的雕塑“意见”——虽离开传统但不是全面跟随西方,他们试图创作一种新的当代雕塑艺术——这也让“五人展”成为雕塑真正介入八五文化运动的首个重要展览。跨越过1994年,展望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了。
展览“雕塑1994”签名海报
02 寻找观念中的“石头”
2010年之后,展望对材料的兴趣推进到了新的方向,他开始对雕塑家手中握着的石头,产生了新的好奇、看法与随之而来的“观点”。
“我老用石头,但我从来没问过石头是怎么来的。”当展望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它便引导艺术家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其中包含石头的外部、内部与基本元素,也有风、水、火、电和几乎所有“创世”所需的自然元素。
展望,《假山石》系列创作草稿,1994-1996年
如若说,1995年开始的著名的“假山石”系列,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造园系统中以假山比拟真山(即自然)的传统,实为以“假”代“真”。如游戏般用计算机技术制造的“真正的假石头”,散发交织着人工感、魔幻感与闪耀诱惑的光泽,指向现实无可回避的真相——现代性与拜物。
那么,展望以“假”代“真”的尝试以后,尤其在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各种性质的“石头”成为一条他以材料介入观念的重要创作线索。
比如他打造了一个名为“素园造石机”的装置,能在一小时内,制造自然条件下上亿年才能形成的太湖石,当人们向机器内部观看的时候,能看到另外一片天地——压缩了1亿年的风、水、火、电。借由机器,人类的时间观念与自然观念产生着“翻天覆地”的认知改变。
展望,《素园造石机·1小时等于1亿年》,2010年
比如他在山东费县组织了一个小队,去做一件外界看来毫无现实意义的事情——吊起一块巨石并在空中爆破,高速摄影机将爆炸这一带有定向寓意的“生命”原初瞬间以6个方位进行记录。又用他标志性的不锈钢复制爆炸制造的7000多块碎石片,“以假乱真”般地还原出这一“开天辟地”式的现场。
比如他的近年新作“有限/无限”,仍以太湖石为原型,观念却深抵组成石头与世界万物的基本微粒,试图借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探讨世界本源与理论上之“无限”的概念。
在展望看来,雕塑家与哲学家的工作有些相像。雕是减法,塑是加法,雕塑也就意味着改变物质的原有形态。雕塑也不具备实用性,用展望自己的话说——“没用才是雕塑”。进一步推论,在后现代语境中,雕塑甚至已不存在,那为什么人们还在创作雕塑?
跟随日趋系统性的思考,展望在他的艺术实验中,走向了观念主义艺术,就像他在最初思考“成为怎样一种艺术家”的过程令他意识到,“在观念艺术出现之前,所有艺术家都在前人固定的模式里工作,就像在如来佛的掌心里,孙悟空永远跳不出去。”正因如此,观念艺术让人能跳到外边,它既是颠覆,也是解放。
03 “别太把艺术当真”
展望曾经以数篇论文阐述其艺术创作理念的形成与思考,他意识到雕塑行至当代,其自身的高技艺属性,却往往让它在“面对社会文化呈封闭状态”,当代雕塑的种种变革,更多来自观念艺术家、装置艺术家与行为艺术家的推动。[2]
20世纪60至70年代观念艺术诞生,以“去物质化”为口号,颠覆了过往的艺术形式,至此,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与中国的老庄哲学在艺术存在与否的结论上似乎达成了某种共鸣。
“这也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看法,千万不要把艺术当真,艺术就是个假玩意儿,是虚拟的。当下的艺术之所以存在,正因为它虚无缥缈,既不真实,也不实在。它在人类社会所有的职业里边,最没用的一件事就是艺术。”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它不实在,不真实,全是假的,但很多人却用一辈子的生命,玩这个‘虚假’的游戏,那么认真地探讨这种不存在的事。”
“我的宇宙”展览现场,2011年
展望同样意识到,只要艺术家的脑海中还有艺术这回事,新艺术的前提也就不复存在。“艺术”的终结,也同样意味着解放和自由。“艺术家这个职业比所有职业都自由,只要自己感到高兴了、愉快了,觉得有意思。”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都是观念改变导致事物的变化。展望总能想起在他从央美毕业时,同学和他所持有的三种不同观念,最终导致了三种不同的道路:
“我的一个同学认为,得先挣钱,没钱搞不了艺术。这就是观念,导致他毕业以后真的去挣钱了,没有做艺术。另一位同学认为,必须名留青史才做艺术,结果他最终一件艺术品也没做出来。我当时的观点是,无论有钱没钱,如果想做艺术,就必须一直做,其次,不一定做最好的作品,把当时的想法做出来就可以。大概是我的这种观念,让我能一直做下去。”
在展望这里,“艺术的真实”在观念艺术出现以后,就算不至于成为新艺术出现的绊脚石,它也至少是一个伪命题,毕竟在当代的时空观中,真实早已变幻莫测,如同艺术家在《真实的艺术观?》一文中对于真实与虚构曾给出的详细辨析——
“或者真实本身就是想像出来的。如果真实几乎就不存在,那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非要追求所谓真实呢?虚构的真实算不算真实?比如说,中心与边缘,现代与古典,痛苦与欢乐、对抗与协调。在这些对立的词句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假想存在为条件的,如果失去了假想对象,一切‘真实的状态’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自古以来,以假促真,以真造假一直是人们惯常玩的游戏,而这游戏既反映人间的真相,也是人们获取自由(真正的自由)的途径。真实并不自由,因为它并不存在,虚假也同样。正是在真与假的互动游戏中,我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那种既不真也不假的感觉。”[3]
[1] 《穿和脱:中山装是如何成为艺术的》,朱其
[2] 《“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展望
[3] 《真实的艺术观?》,展望
文 | 孟希
图 | 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