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中央美院艺讯网2023线上展览《“编辑”艺术:虚拟空间中的漫游者》正式上线(https://exhibition.cafa.com.cn),15组“艺术家+策展人”分别带来了他们的对话、创作与思考。
本期将带来王友身与刘鼎的合作展厅《三月的流浪者》,其随着一张2020年3月的日历,12张承载着漂泊于海上的邮轮的画,和12段鲁迅《野草》文段,牢牢生长于此次线上展览所构建的空间之中。在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外,王友身在北京青年报社长达30年的美术编辑工作经验使他对“媒体”的形式与生长敏感异常,也正因工作的原因,他成为了中国1990 年代末开始接触、使用互联网的第一批人;同为观念艺术实践者的刘鼎则兼具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双重身份,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他的创作观逐渐完善于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中。身份的错位与多元为此次合作带来了丰富而微观的触点,王友身与刘鼎的对话讨论了当下互联网的生态与权力,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应对作为“潘多拉的盒子”的全球化等议题。
扫描二维码进入展览主页,在浮窗中探索《三月的流浪者》
扫描右侧二维码,阅读王友身与刘鼎的互动与对话
刘鼎《三月的流浪者》,《“编辑”艺术:虚拟空间中的漫游者》网站互动示意
刘鼎好,
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天我真是用“人工”的方式在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你的艺术工作信息,我对这些碎片化的资料、自述、评论等进行了提取和编辑(见下文)。因我目光所及和视力问题,我怕这些信息有误或有硬伤,为了“数据”质量和安全,现需要你的验证、修订、更新和确权。此外,下面问题也请你一并考虑和回复。谢谢!
一切顺!
王友身
自述
“我认为创作艺术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作为一个‘人’对于社会认识的程度或者态度多少是反作用于创作的,但也不一定是一致的。一个每天喊着反抗的人可能内心是无比地顺从,这也是一种真实。对于艺术来说我们不需要强行把艺术拉进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造中去,也不要一厢情愿地把艺术真空化和浪漫化。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不同,对话的对象也会不同,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表达和转换的程度。对于艺术最好是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其存在,不要期待太多。”
——刘鼎
评论
“刘鼎生于一个中医家庭,其父是一位受‘孟河医派’传承的地方名医,医道不因循守旧,有自我独到之处,且与时俱进。刘鼎从艺,当说一直受其父救世济人,严谨格物的精神所感染。从创作起始,其作品都透露出对时代人性治愈的关照。”
——王长平
“刘鼎将这类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置于广泛的文学、哲学、美术及大众媒体的历史经验之中。”
——周昕
“从 2011 年开始,刘鼎一直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遗产为切入点,将艺术史和个体经验纳入当代艺术考察的范畴。他重新激活了这个遗产中许多被忘却和放逐了的美学要素和艺术经验,也不断地将人的视角引入对艺术、艺术史和当代秩序的讨论之中。将人作为出发点和关怀的对象,这种人文主义关怀成为刘鼎不同时期不同形态创作中内在统一的意识。他的创作也显示了现实主义再造世界的无限潜质。”
——CLC Gallery Venture
“刘鼎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具体的实践逻辑与方法中展现了一个身居和浸润艺术史图景与鲜活社会现场之间的艺术家的智性,与基建于此所作出的持续的个人艺术及艺术史的‘书写’,建立在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现实的纵深维度与个体存在及价值的探寻,刘鼎的艺术和策展实践具备着追问与批判性的力量以及一种依靠长期的推动所积淀起来的深切观照。”
——程小雨
王友身:我们都有多重身份,我是艺术家和编辑,你是艺术家和策展人等,在我们过往合作中,我发现你在策划和展示过程中,你有很强的编辑和设计意识?
刘鼎:2000 年至 2008 年左右,我赶上了艺术全球化的末班车,我的创作观也是大概在这个时刻逐渐完善起来的。当时我参加了许多全球性的群展,参与这些展览给我最大的一个刺激,就是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这样的大型展览中由于文化经验的差异总会失语,这也促使我开始思考我的作品如何通过自成语境来缓解这种失语。
之后我在策划许多带有叙事性和研究性的展览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展览应该具有“展览语言”的想法,也就如何形成“展览语言”提出了一些方法。在实践中,编辑和设计在展览的形成中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可是仅此是不够的。处理视觉展览又不同于处理一篇论文。对于我来说,展览需要有表现力,这些表现力要求对于不同类型的创作和文献要具有驾驭和转译的能力。同时,创作这些展览的过程也让我不断地回到素材本身去发现问题。
当时在全球艺术界弥漫着一种空泛的普遍主义大行其道的氛围,而我的创作兴趣则是与我所熟悉的文化与政治进行对话。这样针对具体问题的创作对于不了解上下文的国际观众,和一些拿着普遍主义大棒的观众来说很难进入,这也对我产生了一些干扰。尤其是在高度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氛围中,流行的意识形态总能轻易控制大家,形成武断的价值观。后来我看了很多前辈艺术家的回顾展,他们让我明白,作品在工作室中的表达与展览表达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展览中,如何形成展览中的语言,让作品做到博观约取、大小由之的状态是我在反复探索的。
王友身:我们一直都是物理空间的艺术工作者,现在如何应对这个虚拟空间的互联网线上展览?如何打开、展现作品?图文(或关键字)是否可以链接?
刘鼎:谢谢您的邀请,使我第一次有机会来尝试通过网络完成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题目是《三月流浪者》。这是 2020 年 3 月构思的一件作品,一直没有合适机会来完成这件作品。这个机会能让我通过网络来实现这件作品,使我十分激动。
2020 年初,由于疫情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开始通过不同程度的封锁来阻止疫情的蔓延。我从新闻中读到,由于防疫的要求,发生了疫情的载客游轮,如果未能在防疫政策实施前到达港口,就只能漂泊在港口附近的海面上,无法靠岸也无法下客。这些大型的游轮如同一个城市,本来满怀喜悦乘坐游轮度假的游客,被疫情困在船中,飘荡在海面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禁足,疫情在狭小空间的蔓延和死亡的降临,身处岸上面对同样问题的我,却也很难切身地体会这样的绝望。这样极端的情况放大了我们生活在的现代世界的一种困境,一方面人类要通过“理性”来控制无法控制的病毒,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理性”来服从人类制定出的面对灾难的规则,而现实里只有绝望。当时我就用水彩以半虚构的叙事方法绘制了12张漂泊在海中并伴随着各种天象变换的游轮,希望能铭记住这个时刻。
当我接到您的邀请时,我又想起了我的这件作品。基于互联网可以不断链接的特性,我想设计一个能通向虚无的通道。于是在我们讨论的基础上,我在这件作品的基础上又绘制了一份 2020 年 3 月的月历,作为故事的开始。然后我摘录了鲁迅写于 1920 年代中期的散文集《野草》中的一些文段,作为通向虚无的基础文本。这些文段一共有12段,基本是描写幻象、绝望和希望的文本。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鲁迅本以为社会可以通向一个有希望的未来,可到了 1920年代中后期,依然是一片绝望,他写下这个时刻的心绪。我希望借用他的描述作为一个和我在疫情初期的情感共情的基石。
观众通过在网页随机点击月历上的日期,就会弹出两种页面中的任意一种。一种为我《野草》散文集的文段节选,再通过点击文段中的任意字,即可链接到互联网中的任意页面,这些页面可以再产生无数次链接,直到虚无。另一条路径则会出现我绘制的漂泊在海面上的游轮,再次点击画面会出现《野草》的节选文段,再通过点击文段中的任意字,即可链接到互联网中的任意页面,这些页面可以再经由无数次链接,直到达到虚无。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从被规约到情景主义式漫游的浏览路径,模拟出我们在现实中面对问题,到问题被现实冲淡的过程。
王友身:我们都是观念性艺术的实践者,一直敏感且持续地工作。参展作品《三月的流浪者》源于你这两年的所思所想,在后疫情时代,作为无始无终的孤独“漫游者”,我们如何在虚拟或现实空间中“逆全球化”前行?
刘鼎:全球化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了就无法合上了。我们体验了1990年代风格的全球化,也体会了 2000 年后风格的全球化,现在我们是在体验疫情与后疫情时代风格的全球化。在近百年中,人类加速了全球互联的这一概念,这种概念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何面对全球交往方式的变化,而不被既有的、被缔造出的方法局限,是我们今天可以探索的。
王友身:因为媒体工作原因,我是在 1990 年代末开始接触互联网的第一批使用者,但它只是我日常使用的工具。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是资本和利益集团的“私媒体”,却不断挑战和颠覆着公众的认知。“很少有哪个时代面临过如此局面”?
刘鼎:您提到的这一面向让我联想到,以前的不插电的互联方式,如出版、传单、谣言、绘画、照片等传播媒介被资本和利益集团控制后的样子。这些媒介的出现本来都产生于美好的愿景,但一旦人们发现它们还有改变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时,就把这些媒介变成了资本和利益集团的工具,我想今天也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路径吧。
策展人&艺术家简介:
王友身,1964 年生于北京,198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1988 年至 2018 任职于北京青年报社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艺术家王友身曾经参与过众多国内国际重要的双年展和机构展览,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展”、“新生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人与见证人之一。同时,王友身自 1988 年至 2018 年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 30 年, 曾担任过美术编辑、艺术总监等职务,一直以来,王友身兼具双重身分,在艺术界与传媒界两个领域间工作,致力于考察和松动艺术 / 生活、创作 / 日常间僵化的边界。王友身对官方 / 民间、职业 / 业余、艺术 / 现实等二元性的分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介入方式,这让他可以动用两个不同系统的资源,开创和塑造一些认识自己和认识周遭的可能性。王友身呈现给我们一个艺术家实践的强度、持续性和丰富的层面。这一实践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作品或者产品层面之上,而是不断重新观看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挖掘艺术与自我和世界对话的可能形态。
刘鼎,现居北京,是艺术家与策展人。他的观念性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对中国当代历史与现实进行多角度的描摹,以思想史为纲,关切人的存在,充满人文主义内涵。自2022年起,他出任第八届横滨三年展(2024年开幕)的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