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接着上次的谈话,再深入一步来说一说。
上次讲到,我们不是为画图案而画图案,我们学习图案是为了生产,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生活的需要,必须注意到经济、适用、美观。
画图案要问到物品的用途,问生产这个杯子是用它来喝茶,还是用它来喝酒?进一步就要问到制成物品的材料,是木料,还是瓷土?跟着来的问题是用什么工具来做。根据材料的不同,使用工具的不同,图案也就不同。这些道理上次已讲到了。现在要深入一步研究的是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呢?我认为不能把图案仅仅限于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利用物质条件来发挥人类的智慧。因为图案和音乐、雕刻、绘画等等一样,是艺术部门中的一种。有它的共同法则——美的法则。物质材料,生产工具肯定是对图案起着决定的作用,但不等于说同样的用途、同样的物质材料、同样的生产工具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就不能有不同的图案了。正如同样一个瓷瓶子,唐代有唐代的图案,清代有清代的图案,现代有现代的图案,风格显然不同。这就说明各个时代的图案风格是随着各个时代人民的喜爱,不断变化,从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式样上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艺术专长上的独创性。如果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千篇一律(当然是不可能的),那就看不到人类文化的进程了。
图案是为了美化人类多种多样的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图案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人类发明了火,就要有煮东西的锅子,古代就产生了三条腿的鼎。由于生活的演变,慢慢地鼎就去掉了三条腿。下面有了灶,锅子本身就起了变化,三条腿的就进了博物馆,今天市面上又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钢精锅。
我们再来深入研究一下,是不是现代的锅子都是一个形式呢?事实上不这样。反过来,多种多样的形式又丰富了我们的图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从历史上讲是几千年的积累,也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艺术创造上的成果。从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某些普遍的法则,作为一种武器,这对如何构成图案,对学习图案是有帮助的。
下面就来谈谈构图上经常会遇到的三个形式规律:安定、重心、比例。
安定
多种多样的物品,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类:一类是平放的,如房屋、家具、花盆、花瓶、茶壶、茶杯等;一类是依附在人身上或器物上的,如衣料、首饰、头巾、桌布、毯子、门帘、窗帘、壁挂等;另一类是悬挂在室中的,如各式各样的灯或其它装饰品。其中以平放在地上或桌上的种类形式最多最丰富,人们对这些用品的注意力也最容易集中,多数又是属于立体的有重量的东西,如果在造型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就会影响它的美观。
因此我把“安定”这个问题,作为第一个问题来谈。俗话说“稳如泰山”,从这句经验之谈中得到了一个启发。就是像一座大山一样的形式是最为安定的形式。我想就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来应用一下:山形是个底边切于地面的三角形。那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凡三角形底边在下的,不论放在地上或桌上都能给人安定的感觉。我们可以举金字塔为例子。造型上如果以这样的三角形为基础而构成的建筑物和器物,总是给人一种庄严、宏伟、稳定的感觉。如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天安门前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白石栏杆底盘的最外边引一条直线到建筑物的顶点,恰恰包括在三角形之内。
我们不妨再进一步研究一下,如果把金字塔倒过来,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看到就会感到非常危险。
我们不妨再深入一步。能不能找到一个办法化危险为安定呢?在理论上讲可以用一种相对的力量抵制它;事实上也是如此。把它的尖端削平,或者用一个相对的三角形支住它。假使我们要创造一个瓶子或杯子,有了高度以后,跟着来研究它的顶边与底边的关系,一般可用下面这个法则以求得安定。下面这个法则以中心线为高度,顶边和底边之间画交叉线通过中心线,如交点在中心线三分之一以上的为安定形,在三分之一以下的不易安定,愈下则愈不安定。
创造立体图案,造型上安定原理必须要很好掌握,否则,有好材料、好技术、精美的图案花纹,如果做出来的东西,感觉上不安定,那也是一个很大的欠缺;就像一只羽毛美丽的白鹤,底下没有了支撑全躯的八个长长的脚趾,我们一定会说它美中不足。何况使用的物品,不安定会发生危险。我曾经看到一个瓷花瓶,上部大,底盘太小,虽然它在制作上相当精细,釉色也好看,但因它不安定,就减少了对它的兴趣。所以我提出这个问题来请大家考虑,作为图案设计上的参考。
重心
重心同安定是关联着的。一个老年人走路不稳就是失去重心,如拄一根拐杖,随时纠正重心,便不至于东倒西歪了。一杆秤或一个天平,都能说明重心的原理:如天平支点两边有两个盘子,一个盘子放东西,一个盘子要放上相当分量的砝码。一杆秤,支点一边的东西分量重了,秤锤就要往远离支点的一方移动以求平衡。所以在图案构图上把重心这个原理应用到画面上就叫做平衡的法则。
无论对称的形式或平衡的形式,其关键是在支点、重点、力点三者的关系。就像挑担子一样,一头轻了,一头重了,挑担的人就困难了;又像提水的人,一手提水,一手就得向外摆动,否则,走路就很费力气。对称的形式在中国建筑、家具、室内布置、装饰美术上经常出现。像我们站在天安门前看到的建筑物布局都是对称的,会感觉到端庄严肃;节日用的牌坊牌楼,一般也采用这种对称的形式;农村妇女创作的剪纸、挑花、刺绣的图案,通常和满好、完整、对对成双的幸福吉祥的生活期望联系在一起,也出现了丰富的对称形式,如和合二仙、双鱼吉庆、五蝠捧寿、双喜、一团和气等图案,布局都利用了对称的形式。平衡的形式给人的印象是活泼,不像对称形式那样庄严,像飞鸟落在树枝上,蝴蝶飞向花丛,天女散花等那样的情景。在画面上的形状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大小多少之间重心却又很稳当。这种布局在中国图案和中国画上也常常看到,构图生动,安排得非常巧妙。
立体的东西,一般地讲,重心越在下面感觉越稳,但缺点是庄重有余,活泼则不足;若重心往上或往旁边移动不容易稳,但掌握得好则非常新颖动人。小巧玲珑的东西,重心不一定放在下边,要注意活泼的动态;大件的作品,如上面讲到的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心就宜于放在下边了,否则就不够庄严雄伟。
生活上有各式各样的需要,就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设计。每个人,又有不同的爱好,有的喜欢对称的构图,有的喜欢平衡的构图。几千年来,中国图案是丰富多彩的,人民对于“美”都有强烈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提出图案的形式结构和美的法则来共同研究,从自己民族的形式美中提出精华,来充实我们新的图案形式,要大胆地创新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
比例
对于这问题,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略提一提,以后再详细讲。
如一个人,有头,有身躯,有手腿等各部,这些都有它一定的部位,以及肥瘦长短等各自的比例。每件东西也是一样,具有它自身的美的比例。瘦子有瘦子的比例,胖子有胖子的比例。过去阶级社会里,统治阶极提倡的美是唯心的,如同古代宫廷里讲究细腰,就有人追求细腰而饿死。资产阶级的美术家迷信希腊美,主观地把它当作惟一的标准,数典忘祖。但是我们也绝不是只讲实用不讲美,所以我们要提出形式上的比例。但是讲比例必须和生活习惯联系起来,如同桌子的高矮要和使用的人的身躯长短成比例,桌子和椅子又要互相成为比例,这是物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互为比例。如同书的尺寸也有一定的比例,画报尺寸大,日记本尺寸小。画报为了阅读方便,所以大些不要紧:日记本为了便于携带,所以不能和画报一样大。中国人没有西洋人长,腿也比较短,因此一切器物的比例也相应地与西洋的有区别了;中国图案不论是立体造型或平面装饰都有自己的比例,如一、二、三或一、三、五是常见的比例,久而久之就产生习惯上的比例美。安定和重心与比例应该在图案构成上一并考虑。以一、三、五的比例来划分结合安定、重心等原则可以创造一系列的花瓶造型。
我们是从实际出发来研究美的形式,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美术家。他们往往脱离实际主观地寻求“形式美”。我们是从历史的发展上来研究美的形式,同时因地制宜,相体裁衣而不是标新立异。我们创造美的形式是和用途、材料、生产结合起来的,而不是抽象地感情冲动。我们研究美的形式是为了使生产品的花色品种多样化,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而不是为形式而形式。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抽象的造型,有意识地在破坏安定、重心,并在器物的形体上出现不近人情的比例,来炫耀新奇,我们是极力反对的。但是,我们既不是迷信希腊美,也绝不是墨守成规的保守者。在形式上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生根在中国的本土上的。中国工艺美术经过几千年来长时期人民群的创造,美的形式是永远发掘不完的。
原载《装饰》1958年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