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姚有多:改进中国画教学的一些设想

时间: 2014.5.12

自从担任中国画系主任以来,不少朋友诚恳地希望我把教学搞出一些新气象,把中国画系办成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大系。这是一个很光荣的任务,也是我个人长期的愿望。带着一种历史和时代的使命感,我和系里的教师同仁们,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设想。

首先我们作了一些历史的回顾。中国画系自从1954年重新创办以来,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在教学上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探索和变革,也有争论和斗争,改革与保守、传统与虚无、普及与提高、艺术与政治,甚至在要不要“中国画”的名称上,都有一场争论。中国画系在老系主任叶浅予先生的领导下,在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等老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反复研究和实践,逐渐探索出-个比较科学、比较实际、比较正确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传统、生活、创作”三结合的教学体制以及“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从50年代到60年代,在这个教学体系下,培养出了许多既有传统基础,又有现代造型功底及创作能力的中国画人才。可惜的是十年浩劫中,这个教学体系,随着叶浅予先生银铛入狱,以及老教授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被横扫一空,数十年积累起来的教材和大纲也片纸无存。直到70年代末,老系主任恢复了职务,古稀之年的叶浅予先生,治愈癌症刚刚出院,就投入恢复中国画系教学秩序,进行教学改革的忘我工作中。他发出:“人生七十今不稀,岁月蹬蛇志未移……十大关系驱迷雾,自强不息死而已”的豪言壮语,当时常常挂在叶老嘴边的口头禅就是“能者多劳嘛!”。叶浅予先生把他的教学思想概括为两句话,一句是“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以此来清除十年浩劫中片面强调艺术服从政治,否定艺术本身赖以存在的形式特点等极左的影响;另一句是“没有生活也没有艺术”,以此来反对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倾向。他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意见和措施。例如对系里的两个教学试验班,从招生、新生入学直到毕业整个过程的所有工作都由我和张凭负责到底,以便积累经验,为实行画室制准备条件。在具体的教学上还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新原则:第一,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要从传统出发,不是从素描出发。造型基础课要把速写、白描、默写、想像几种课目揉在一起进行。第二,不分科,普修四年,允许学生在高年级专业上有所侧重。第三,改小单元为大单元,一学期排一门主课,临摹写生和创作结合进行。第四,改变过去先人物后山水花鸟,先素描后毛笔的课程安排,采用从花鸟或山水入手,先打好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练笔和练形相结合。第五,加强平时小型创作(包括小品)构图练习,这种小品构图可结合生活实习单元进行,改变过去基本练习与创作分家的教学方法。第六,增设书法、篆刻、诗词、画论等课,特别着重书法练习的经常化。此外拟开设专门课程,系统讲授中国画艺术的形式规律,以加强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理论和艺术修养。

叶浅予先生还为研究生班制定了“自学为主,启发为辅。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吞吐古今,涉猎中外。立足传统,鼓励独创”的教学原则,使第一期人物、山水、花鸟研究生班的毕业成绩,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研究生中有多人获得了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十分可惜的是叶浅予先生于1986年退出了教学岗位,中国画系刚刚开始出现的改革局面,也随着老系主任的退休而逐渐出现了危机。社会上掀起的全面否定中国商和民族传统的思潮,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画系的教学。中国画的线描造型基础课被“构成”课、“视觉心理”课、以及铅笔树根素描课所代替。而传统的笔墨技法课、临摹课。却被“水墨材料技法”课(实际土是水墨特技)所代替。青年教师和学生艺术思想混乱。学生的造型能力、学习成绩和创作水平连年下降,叶浅予奖金连续5年无法评选,甚至毕业生的分配工作也碰到了困难。

根据以上中国画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首先要把叶浅予先生所创立的教育体系重新恢复起来,对中国画系先来一番治理整顿,以80年代初的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结合当前实际,先解决传统、生活、基本功这三个根本问题。

一、中国画系教学上必须十分强调对传统的学习和研究。因为我们学院的任务是教学,是培养能够为中国社会主义服务,为现代中国广大群众服务的中国画人材,学生学习的任务是掌握将来成为现代中国画家的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画中国画而不懂中国画传统,就不算合格的人材,学生的任务首先不是创造。而是学习和继承。安格尔说:“请问著名的艺术大师哪个不摹仿别人?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来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安格尔论艺术》)没有继承,天赋再好也不可能从虚无中、从潜意识中创造伟大的艺术品来。这些年有一种倾向。似乎学生一进美术学院就已经是大艺术家了。所以急于反传统、急于创造个人的风格,这是很幼稚的;另有一种看法是学传统、临技法,只能培养画匠,这也是十分片面的,难道不懂传统、不会技法,倒反而是大艺术家了吗?

对待中国画传统的态度。现在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作为学中国画的人轻视自己的传统,公开提出反传统。而外国人反倒十分尊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最近我收到我系在日本讲学的李行简先生寄来的一封信,其中写道:“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在中国首先要做好,过去一些人动不动就‘反传统’,把传统说得一钱不值,我以为中国画系应该在这方面抓一抓。西欧人、美国人、日本人……提起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传统,没有人敢小看的,为什么我们自己倒觉得逢人短三分呢?当然,我们还要发展传统,不断革新,但不继承、不尊重传统谈什么革新呢?日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肯定日本画地位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我两次赴日本,也深有此感。最近我看到法国前部长阿兰·佩宵菲特的讲话更证明了这一点,他说:“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长达到5000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的国家。埃及的文明虽然也很长久,但它是间断的,中国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明丰富多采、历史悠久,没有其他民族可比。”德国美学家越伯特·曼纽什在他的著作题字上写道:“不了解中国就不懂得艺术。”这是因为中国有西方人羡慕的几千年的艺术传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访问美国时,普林斯顿博物馆馆长方先生对他说过“未来是中国画的天下。”我想,作为中国画敏学重要部门的中国画系,一定要高举民族传统的旗帜,坚持抵制“反传统”的虚无主义。为此中国画系在教学上将加强学习传统的课程。各个专业都必须首先安排专业临摹课,四年中安排一个较长的时间赴敦煌、永乐宫、西安等地进行传统实习。同时恢复画论、画史、诗词讲座及欣赏课。目前已获故宫博物院的批准,中国画系学生可以集体免费参观其绘画馆。

二、强调生活基本功是提高中国画教学的关键。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造化)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古人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和造化是艺术生命力的原泉。纵观历史,历代中国画家中,凡有创造性的,无不重视外师造化。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如果不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就不可能对山水画进行突破性的革新。由此可见,生活和造化不仅是艺术创作内容的来源和题材的根据,而且还是艺术形式创造和发展的本源,是画家艺术灵感和惰性的触发点。因此中国画要创新、要现代化,也绝对离不开现代的生活和造化。抄袭古人和外国人的东西,是不能算创新和现代化的。叶浅予先生在1991年8月第二次艺术行路团讨论会上说:“中国画的现代化为什么搞不出来?关键在于现代化本身,因为他们把现代化当作另一回事。就是外国化。”“中国画现代化就是要符合中国人现代的要求,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我们中国画家要根据中国现在的生活基础来创造,你要搞西方流派的东西怎么行呢?搞不出来的,没有条件!”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中国画现代化绝不是搞现代派,而是表现现代中国的生活。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创造现代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几年,某些画家和理论家常常提到“观念更新”,无非是认为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落后,要用西洋人的审美观念改造一下。产生这种观点,就是因为他们脱离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脱离了中国群众的审美需要。这几年中国画系教学中也受到“观念更新”的影响,严重脱离生活,生活实习课成了旅游观光。游山玩水,学生在旅游中极少画生活速写,最多拍一些照片,回校后或照像片加工,或凭主观的某些意识。画些令人费解的东西,以表现一下自我。为此今后在数学土必须大力改变脱离生活的倾向,把中国画的教学重点转向生活;必须改变在生活实习和创作教学中放行自流的倾向,因为表现生活,还存在能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如何锤炼生活素材使之加工成艺术作品的一系列艺术创造的问题。由有经验的教师系统讲授如何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以及创造意境选取形式等各个阶段的课程,并且要重点抓好生活速写和形象写生,把创作教学和生活实习,山水花鸟写生紧密结合起来。

三、坚实的基本功是艺术创造的必备基础,对中国画来说,主要是两个基本功,“以线造型”的造型基本功和笔墨技法基本功。过去中央美术学院被称为“最高学府”,就是因为它有重视基本功的优良传统,很多学生被社会上的画家称之为“实力派”,艺术家的创造实力除了有较深广的艺术修养外,基本功扎实是重要的条件。现代派认为艺术技巧的严格训练是对艺术家自由创造的一种束缚,技巧越高,艺术创造越少。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就是“向艺术这个词的每一个可以想到的定义提出挑战,他摧毁了艺术形象现有的整个等级制度,取消了划分和限定艺术的一切界限。”这种现代派的观点在美国很多美术院校影响很大,这些院校的老师根本不教学生画法和技巧,只是让学生自由随意地去发挥。这些年在中国画系也开始接受这种观点,把基本功的严格训练斥为只能培养出画匠而不是艺术家。用培养学生的所谓“艺术心理结构”、“审美感受”、“视觉形式启蒙”等来替代严格的造型训练及笔墨技巧训练。学生在写生时可以完全主观地任意改变对象的特征,随意地变形。有的学生到了将近毕业还不能真正面准客观对象,也不明白什么叫用笔,什么叫用墨。很多老敏师对此现象十分忧虑。为此,我们将把加强这个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在造型训练上增加白描写生及速写、默写的教学课时,贯彻速写、慢写、临写、默写四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活的造型能力。开设中国画造型规律的讲座,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画造型的特殊规律,在笔墨技法和工具的训练上,除了继续开设书法篆刻课外。从一年级开始开设梅、兰、竹、菊课。二、三年级加设小品和整理画的训练课,使学生不仅掌握中国画形式规律,树立民族绘画的审美观念,而且真正实际掌握笔墨规律和传统技法。

以上三点,只是我们在短期内所粗略考虑的设想,很不成熟,也不全面,提出来主要是希望热心中国画教学改革的专家同行们多为我们出谋划策,提出宝贵意见。

原载自《美术研究》199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