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现象总结到知识生产:从中国版画藏品分布及研究现状看版画博物馆的系统实践

时间: 2015.4.5


张新英(1974年生于吉林,200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美术史论专业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中国版画》执行副主编。)

中国拥有现代意义美术馆的历史不到百年,在这百年里,随着中国文化环境和艺术形态的发展,美术馆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美术馆由原来以收藏和展览陈列为主的展览馆逐渐向集研究、收藏、展示和推广教育于一身的当代美术博物馆转型。 目前中国有50余家美术馆,其中有比较系统的版画收藏的约10余家,在收藏方向上各有侧重,但存在的问题是专门的版画博物馆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而综合的美术馆又没能把版画作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和收藏方向进行系统的规划。

一、中国版画的藏品分布及研究现状

四川的神州版画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版画收藏的博物馆,馆藏国内外版画作品7000余件,包括新兴木刻第一代版画家,如彦涵、李桦、李少言、古元、赵延年、牛文、酆中铁等老一辈版画家的代表作品;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版画家,如将铜版画引入中国的陈晓南、将石版画引入中国的李宏仁等人的作品;还有中国现代版画史上重要的代表性艺术家如李焕民、晁楣、黄丕谟、徐匡、郝伯义、张新予、朱琴葆、宋源文、郑爽等的重要作品。但遗憾的是神州版画博物馆一直缺少专业的理论研究人员,因此也没能对藏品进行系统的梳理。

由于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意义深远,所以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也将鲁迅先生生前的版画收藏以及第一代新兴木刻艺术家,尤其是曾经在上海和鲁迅先生有过密切交往的艺术家的文献收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北京鲁迅博物馆主要侧重在鲁迅先生收藏的外国版画,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鲁迅生前收藏的外国版画约1000件,国内艺术家创作的现代版画2000余件。

199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又设立了"朝华文库",其中收藏了李桦、彦涵、古元、刘岘、汪刃峰、力群、杨可杨、邵克萍等版画家包括代表作品、木刻原版、手稿、书信、收藏品在内的重要文献约万余件。非常难得的是,鲁迅纪念馆给每个艺术家都设置了专库,将这些文献都做了详细的编目,进行专门保管,但还是缺少从版画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史学研究和定位。

此外一些综合性的美术馆也有版画收藏。

中国美术馆是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有版画作品7000余件,包括以前苏联版画和日本浮世绘版画及日本现代版画为主的外国版画以及李平凡、伍必端等老一辈版画家捐赠的版画文献以及其他现当代版画家的代表作品;上海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源地,版画收藏虽不是上海美术馆的主要方向,但也有300余件;深圳作为一个重要的东南沿海城市,改革开放30年从全国各地汇聚了一批优秀的版画理论和创作人才,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从名家个案研究结合收藏、中青年版画创作现象研究以及中外版画交流等角度入手,共藏有版画名家包括草图、手稿在内的文献、北大荒版画以及当代中青年版画家的重要代表作品约600余件。深圳美术馆藏有版画作品约1100余件、深圳画院通过版画年鉴展也藏有版画作品约600余件;广东曾经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中心之一,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画家如陈铁耕、陈烟桥、张慧等都是广东籍,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在全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广东美术馆收藏版画作品约3600余件;浙江美术馆在杭州,馆藏重点立足于近现代浙江籍和在浙江有重要美术活动的艺术家的作品、文物和文献。近年浙江美术馆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系统收藏、整理艺术家的文献资料,目前已登记入库的版画作品,包括李以泰、赵宗藻、张怀江、宋秉恒、丁正献等人的作品800余件;黑龙江美术馆以对北大荒版画文献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为特色,馆藏包括北大荒版画学派创始人晁楣、代表画家张祯麒、杜鸿年、郝伯义等人的作品及文献3000余件;近年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版画界颇具影响、90年代以后渐渐沉寂的工业版画再次得到关注,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大连中山美术馆都确立了常设性的工业版画展示和研究课题,其中湖北美术馆收藏工业版画作品及文献500余件、武汉美术馆收藏100余件、大连中山美术馆收藏400余件。但这些综合性美术馆或者规模有限,或者缺少专业的研究人员,或者侧重于其他的学术方向,而很少将版画作为研究和收藏的重点方向。当然也有珠海古元美术馆、合肥赖少其美术馆这样以版画名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往往对版画家的个案收藏做得比较到位,但从实际的学术研究力度看,在专业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从“移植”到“造血”:深圳版画生态

深圳版画生态的形成经历了由“移植”到“造血”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深圳凝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其中就包括版画史论家齐凤阁和版画家其加达瓦、钟曦、王立星、隋丞、靳保平、帅斌等,这些精英阶层版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力量的移入形成了深圳版画多样繁荣的景观。尤其在版画理论方面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学术力量,从90年代末起,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版画学术课题,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版画文献》、《世纪回眸——中国版画纪念文集》、《中国百年版画作品集》等专业学术辑著,成为教科书式研究现当代中国版画发展的重要文献。

随着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深圳版画的造血机能不断完善。理论方面,2000年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本版画专业刊物《中国版画》落户深圳,2003年深圳大学又成立了中国唯一的版画理论硕士点,同年中国唯一的版画专业文献刊物《中国版画年鉴》也落户深圳,从而使版画理论在文献整理和学术批评两个层面形成完善和互补;创作方面,1995年深圳画院同德国诺瓦克版画工作室合作,成立深圳画院版画工作室。2004年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成立版画工作室,招收版画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在深圳观澜联手打造“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关山月美术馆和深圳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在基地成立版画研究所,为基地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持。经论证制定了集“版画创作基地”、“版画教育基地”、“版画流通基地”、“版画材料基地”于一身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构想,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版画工坊、确定了“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常设项目,并在美协版画艺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建成了今天开馆的这个国内唯一的专业版画博物馆。 

在这些造血机制的滋养和催生中,深圳版画逐步完成破茧成蝶的形态蜕变,年轻一代的理论和创作群体快速成长。2003年深圳大学开始招收版画理论和创作硕士研究生,采取理论结合创作实践的方法,培养综合性的版画理论和创作人才。至今已有30余名毕业生分布在深圳大学、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OCT当代艺术中心、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深圳技师学院等专业美术机构以及中小学教育机构,成为其理论研究和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观澜版画博物馆的赵家春和肖露露即是在2006年获得深圳大学版画史论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另外围绕深圳大学和观澜版画基地,也凝聚并培养了一批技术精良、对版画的发展有着学术思考的年轻版画家,他们依托工坊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条件,在各级版画展览上脱颖而出。

三、从现象总结到知识生产:观澜版画博物馆的系统实践

正是在上述学术背景和生态环境下,观澜版画博物馆建成开馆。从当代美术馆发展的历史使命来看,美术博物馆应该跨越以作品的展示和现象的总结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而承担起“知识生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知识生产是一个集研究、收藏、展示、推广、教育、服务于一身的系统实践,各环节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知识生产”的机制、功能及特点在美术馆的运营中可以具体表现在:1、在学术针对性上,一方面可以针对历史,尤其是馆藏史料文献进行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另一方面是以不同的方式关注中年成熟的艺术家及成长中的青年艺术家动态,以“进行时”的思维参与艺术的发生活动。2、在学术手段上,一方面通过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活动实现知识生产,如在展览策划中强调学术问题意识和实践,通过展览来阐述学术理念。一方面组织策划研讨或论坛等学术活动,直接参与当下文化问题的探讨与建构,推动相关学术问题的开展。 3、在学术推广和交流方面,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4、在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上,通过学术讲座、出版和市场,实现知识的再生产与互动。

从现场来看,观澜版画博物馆有着版画基地八年的学术和典藏积累,有着“观澜版画大展”和“国际版画双年展”两个展览项目,以及“观澜版画论坛”和“版画产业论坛”两个学术讨论平台,有着从制作服务到市场推广一条龙的知识生产、转化、推广、实践的体系,有着大量可供整合和共享的资源,应该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求更好的发展。当然若想让产业生产成为一种有效益的生产,让知识生产成为一种有效力的生产,版画博物馆还需在馆藏的积累、学术研究的积累、运营经验的积累以及版画艺术市场的拓展等各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版画博物馆的系统实践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美术展览馆向当代美术博物馆的形态转变。

整理:郑丽君
本文选自2014观澜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