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西方艺术与公共教育的关系和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艺术与公共教育关系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当代美术馆艺术公共教育的功能问题,认为对于传统艺术,美术馆应着重于培养公众的艺术兴趣;对于当代艺术,应用灵活的形式鼓励观众对艺术作出自己的诠释与感悟。
【关键词】 美术馆艺术;公共教育;功能分析
一、近现代西方艺术与公共教育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虽然服务于统治阶级,但它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宗旨影响了公众生活。文化市场在18世纪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商品的形式,成为可供讨论的文化。除了对艺术创作的讨论,艺评家也关注艺术与公众的问题:美学不是以使用为目的的,与自卫和征服无关,与需要和奢侈的满足无关,与大自然的预言和支配无关,只与创作者和观看者的感受有关。
在17世纪到18世纪,西方宫廷、贵族、教会的藏品向公众的开放,美术馆由此起源。到了18世纪,卢浮宫的开放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得以实现,它的背景是平等主义加上民主思潮和启蒙运动的教育功能。在美国早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可能取代宗教机构,成为帮助新移民建立家庭和社会价值一个重要纽带。
随着艺术的精英主义的消失,公共空间的开发为许多西方政府所重视,公共艺术政策有了不少调整,如“百分比艺术计划”、“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公共场所艺术计划”等等,使公共艺术建设纳入到制度的轨道。公共艺术正是有了这些社会政策的支持,才有了自身发展的资金的保障。
现在在西方,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一支庞大的义工团队。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二、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与公共教育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时代美术观念的酝酿与形成期,该时期的美术方案多是通过版画创作来实现的,目标为边区的农民,所以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主要是为解放区的农民服务的”。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进行美术创作,就必须要符合他们朴素的审美观,并且处处体现着“革命”的要求。
解放后的中国美术的重点是宣传画, 1950年至1957年,共出版宣传画286种,印刷1653万份;1958年至1959年,共出版宣传画241种,印刷1134万份。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抗美援朝、拥军爱民等项运动。但是对于公众来说,大多数的宣传画因为它的政治作用,反而不能有效地与大众对话。
文革时期,艺术家面临更严重的问题。当时的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时,首先是按特定的政治主题去构思情节,很多作者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了用画面编故事上,而画正稿却没有花多少时间。这使得相当多作品十分粗糙。公众也对这样的艺术抱有怀疑和抵制的心态。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从而为全面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我国新时期文艺创作题材、主题、形式、风格的丰富多彩,铺平了广阔的道路和明确了根本的方向。
1979年9月27日至29日,“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外东侧小公园露天陈展,这是中国进入美术新时期的标志。从此,抒发情感和表达个人态度的作品以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行为等等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中国的艺术也和经济等方面一样飞速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中国艺术家成为世界各大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常客,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具有地域色彩和政治色彩的,如描述红色时期的作品,也受到西方各大美术馆和私人的争相高价收藏。但近三十年的中国美术作品,在经过50-80年代的限制之后,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巨大诱惑之下,个体抒发达到了极限甚至扭曲的程度,不哗众取宠就无法突围而出。人性的解放变成了尽情展露欲望和尽情揭发甚至夸大生命的丑恶面。面对这样的作品,本身就出于审美断层的公众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他们一方面对传统艺术束之高阁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对现当代艺术嗤之以鼻或是奇怪莫名。
三、美术馆公共教育尝试与思考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工作上分两个部分处理。对于传统艺术,美术馆更着重于培养公众兴趣,吸引他们去参与,发掘他们了解艺术的主观能动性。如“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的系列活动,“街坊美术馆”把展览做到社区,又如“一版一眼———广东青年版画六人展”展出期间,我们邀请参展艺术家手把手教观众制作属于自己的版画作品,并教他们印制新年贺卡,让许多不知道版画为何物的成年观众狠狠过了一把瘾。
对于当代艺术,我们用灵活的形式鼓励观众自己对艺术作出诠释,用更宽容的心态去评价作品。“与广州三年展说Hello———广州三年展词库”活动,邀请观众在纸板“红砖”上写出任意三个看到Logo联想到的词汇,砌起属于观众自己的“三年展词库墙”。派发“十万个为什么”调查问卷,鼓励观众说出自己为什么看不懂展览,并邀请专家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使观众参与其中。中英文语音导览选择了主展场60件作品将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学术性文字经过消化特别处理成为适合普通观众的通俗易懂的口语文字。同时组织艺术家专场导览,跟观众近身交流。
在扩大公众接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美术馆公共教育人员充当的不是由上而下的教育的角色,因为我们自身也正在学习中。我们对于艺术品的认识只是个人的感受,没有唯一的标准可以教与观众。我们除了尽可能的为公众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为他们举行更多趣味性的活动,将公众吸引到美术馆来,同时也要走出美术馆,将艺术带到社区去。
艺术公共教育更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如学校教育加大艺术比重,政府给予美术馆博物馆更多的支持,引入更多形式各样的优秀艺术作品。公众的审美不会骤然提高,多看多了解才是最基本的方法。
整理/吴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