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自古有之,古代意义的少儿美术教育自然也应该存在,因为知识、技能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教育,只是我们无法具体描述其形态而已。自19世纪末发生在欧洲的儿童研究运动之后,少儿美术教育才成为一种显化的教育门类和形式。经过无数的学者、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后,少儿美术教育日趋成熟。然而,时间未静止,探索也依然在继续。少儿美术教育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地融入新理论和新方法。
当下,中国教育界正在探讨以“大概念”建构课程和教学方法。这将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并使之产生新的面貌。为进一步促进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本文尝试将“大概念”的思想引入少儿美术教育。
一、什么是“大概念”
对“大概念”( Big ideas)目前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解释。“在科学教育领域,‘大概念’是指在一个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学科内容。‘大概念’通常用陈述式来表达一个观点,如‘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是科学家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大概念’所陈述的要点是对学科核心概念理解的具体表述.....‘大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生命世界中的自然法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理性的认知和科学的视角,是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在科学教育中的具体展现。在理科课程中,每一个‘大概念’要能够贯穿于该学科课程的全部、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保持较长时间,由若干‘大概念’构成的课程框架能够对课程有很好的覆盖。用‘大概念’来构建基础教育的理科课程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而美国2014年公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则认为大概念“指人在信息组织成为概念框架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更大的‘转换’,围绕‘大概念’组织和整理思维的能力是‘专家型学习者’和‘初学者’的区别之一。学习者可以通过‘大概念’有效检索已有知识,以及新信息的改进版‘思维归档’”。2该标准以“持续理解”来呈现“大概念”,如“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作为基本的生命技术是可以培养的”。
在美国出版的《美术教学指南》中引用了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悉尼・沃克提出的“大概念”,包括生活圈、敬畏生命、相互依赖、个人身份、权利、社区、生与死、社会秩序、英雄、家庭、精神性.....03有心者会发现,在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翻译并推荐的温・哈伦编著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中对“大概念”的表述与悉尼・沃克的表述存在明显的不同。具体而言,前者是以一种陈述句呈现的“大概念”,后者则是由具体词汇体现出的“大概念”。从英文idea的中文译意看,将其翻译成“观念”是比较合适的,而concept则常常被翻译成“概念”,比如我们熟悉的“新概念英语”用的正是这一英文词汇。但既然“大概念”已经在中文中“约定俗成”,就只好“将错就错”了。总之,我们可以将“大概念”(big ideas)理解成“一个学科中具有覆盖性和迁移性,能够有助于组织知识的高位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二、“大概念”的由来
在讨论“大概念”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运用之前,需要简单介绍“大概念”的由来,如此才能使得我们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接受和引入“大概念”的思想和方法变得更有意识。
1957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一一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值苏美两大阵营的冷战时期,这一事件在美国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当时,在美国形成了一个“追责”的逻辑推论: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而非由美国发射,说明苏联的科技比美国先进。苏联的科技先进,说明苏联的人才比美国好。人才比美国好,说明苏联的教育比美国好。谁应该对美国如此槽糕的教育负责呢?责任直接落到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身上。正是因为杜威倡导的儿童或学生中心导致了美国教育整体上对学科逻辑的忽视。这预示美国的教育将要发生重大的转型。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数学和科学教育,被重新推上至尊的地位。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顺势推出了学科结构(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迫捧,得以实施和推广。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科课程都必须有自己严密的逻辑结构,而且必须依从它所属的学科逻辑。换句话说,物理课程依托的是物理学科的逻辑,而不能仅仅依托学生的身心发展逻辑。
为了提高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布鲁纳主张围绕核心概念组织课程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年级重复这些概念。随后,一些教育学者沿着这一思想,不断思考和探索,使得有关“大概念”的思想不断成熟,并被运用于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大概念”的“出生地”是科学学科。韦钰院士翻译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中提出了通过科学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14个科学“大概念”。这些“大概念”具有覆盖性和迁移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中的不同层级的概念。“大概念”的课程和教学思想,之后也影响到了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正是在这种影响下,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建构方式是在11个锚定课程标准之下,提出艺术的“大概念”,然后针对教学的可实施性将“大概念”分解为一些“基本问题”。
三、美术中的“大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和学术体系中,的确存在着不同等级的概念和原理。一个儿童会在生活中,具体说出一些花朵的名称,像牡丹花、月季花、梅花、桃花等。随后,会称它们为花朵,与此关联,还会说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在以后的成长中,尤其是在教育的干预下,少儿会将它们上升为“植物”的概念来认识。在少儿未来的人生中,“植物”这一“大概念”,不仅帮助他们认识植物内部的种类和特征,也帮助他们在与动物、矿物等外部关系中更好地认识世界。少儿一旦完成了这种过程,也就完成了由所谓“初学者”到“专家型学习者”的转变。因为“专家型学习者”正是从“大概念”的角度来进行学习的。
这种过程和转变赋予少儿美术教育独特的魅力,吸引我们去尝试。那么,美术中有哪些“大概念”呢?
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大概念”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社会类,二是学科类。社会类的“大概念”,也即能够帮助少儿理解社会问题、具有覆盖性和迁移性的上位概念。由于美术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人们也需要通过美术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选择和认识社会类的“大概念”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悉尼・沃克提出的“生活圈”、“敬畏生命”、“个人身份”、“社会秩序”等都是社会类的“大概念”。学科类的“大概念”则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问题的上位概念。像“整体”、“风格”这样的概念似应属于学科类的“大概念”。列出两组概念,我们可以比较和判断哪一组更“大”。第一组包括速写、素描、油画、多立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第二组包括整体、多样统一、风格、对比与和谐、节奏、形体、结构、空间、构图、明暗、色彩、质感、比例。显然,第二组的概念更“大”,对它们的持续理解,能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美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甚至可以迁移到其他艺术门类,乃至社会生活。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分别用社会类的“大概念”或学科类的“大概念”组织课程教学,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也常常将社会类和学科类的“大概念”同时呈现。
为了进一步认识美术学科类的“大概念”,我们以“节奏”为例稍作展开。节奏是可比因素有规律的反复,是艺术作品产生动感和美感的形式特征,也是自然和社会行为运行的表现形式。在美术中,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疏密、虚实、高低、左右和明暗、色彩的交替变化等体现的正是节奏所产生的动感和美感。从美术学科迁移,在文学中也能找到节奏带来不同感觉和表现性,例如,句子的长短、段落的疏密、情节的起伏变化等。在音乐中可以感受节拍与节奏的关系,以及作为音乐三要素之一的节奏所发挥的作用。再往自然和社会迁移,则可以感受到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所产生的节奏变化,以及我们自觉地对工作和生活中节奏的控制和把握。因此,节奏作为美术学科的“大概念”的理由是充分的:其一,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具有覆盖性,即在美术(设计)的任何门类中都能“用得上”,学生理解了节奏能清晰地理解相关问题,并有助于表现;其二,可以迁移至对其他学科、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认识。
四、以“大概念”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运用“大概念”组织少儿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更具操作性的问题。这里仅针对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一个程序结构供少儿美术教师参考。
以课题《人性的觉醒一文艺复兴美术》为例。“大概念”:人文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术表现的主题,并导致了观念改变和技法的革新(陈述句)。人文主义如何影响美术表现的主题、观念和技法?(转为疑问句,形成可供探究的问题,并为此设置情境,从而使得问题生活化,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基本问题”:对人的世俗生活的关注跟解剖和透视的发展有何联系?与中世纪美术相比文艺复兴美术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会出现大师林立的现象?文艺复兴美术对后世的美术产生了哪些影响?(分解和转化为基本问题,使得教学指向具体化)一展开学习活动:胸怀“大概念”,针对“基本问题”,运用学习工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活动,获得关于“基本问题”的正确答案。一一进行评价:以现代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结果,尤其是自主探索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
以上提供的程序结构,仅涉及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美术表现课程的教学中同样可以社会类“大概念”和学科类“大概念”组织教学活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大概念”组织美术教学是全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一种模式和方法,尽管其在帮助学生认知美术知识和形成表现能力上具有独特的功效和作用,但却不是唯一性和排他性的。由于少儿是不断成长的个体,在运用“大概念”组织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年龄特征,不必一概否定“小概念”在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引导他们认识“大概念”,学会用“大概念”组织和整理美术知识,最终成为一个“专家型”的美术学习者。
“大概念”目前在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中还处于“相识”期,达到“深交”期尚需时日。对所有少儿美术教师而言,“大概念”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实验。但可以自信地说,“大概念”在少儿美术教育领域中值得一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基础教育课程[J].2018(1):64.
[2] 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O/L].http://www.nationalartsstandards.org.
[3] [美]迈克.帕克斯约翰.塞斯卡.美术教学指南[M].郭家麟孙润凯,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56.
原文刊载于《美术》2018年第7期